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时史学家 _图
- 首先在于陈寿的个人经历和态度
在蜀汉长期为官的陈寿,先后担任过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其为人正直,曾被擅权的宦官黄皓所打压。蜀汉灭亡后,其虽在晋朝为官,担任过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务,但蜀汉情结可以说是相当深厚的,对于蜀汉的奠基人刘备,陈寿和众多蜀汉“遗老遗少”一样,依然是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这在《三国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陈寿的观点和态度也对后世很多人物将蜀汉视为“正统”起到重要影响。
相比之下,尽管蜀汉集团一直将曹操视为头号敌人,且曹操身上的“黑料槽点”确实不少,但对于曹操身上的优点和能力,蜀汉这边也同样高度认可。比如刘备就“每称操为能”,而诸葛亮更是称赞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因此,身为蜀汉官员的陈寿也可能不免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对曹操的优缺点比较客观。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_图
而如果说对于曹操还算评价客观,那么对于孙权为首的东吴,虽然名义和蜀汉是“盟友”,但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的死都或直接或间接的和孙权有关系,使得蜀汉对东吴的痛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要超过曹魏。而相对于对曹操实力能力方面的认可,蜀汉方面更是对东吴充满鄙夷,
因此《三国演义》里关云长面对孙权的求亲一脸不屑的骂道“虎女焉能嫁犬子”的“戏说”倒也算符合情形。因此,陈寿对孙权的记载当然就不会客气,再加上东吴已被晋朝所灭,陈寿当然就更不会顾忌了。
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 _图
- 西晋对三国的态度
秉承西晋朝廷旨意修订《三国志》的陈寿,当然更不免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其实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晋朝廷对三国的态度。
由于在形式上,晋武帝司马炎是受曹魏末代君主曹奂的“禅让”建朝,因此按照历史传承,自然会遵循曹魏为“正统”,这也是后世“魏晋”称呼的由来。然而现实中,晋朝对曹魏的态度却是相当复杂甚至是矛盾,一方面,禅让后的曹奂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 有“食邑万户”,可“使用天子旌旗,行魏国正朔”,且有“上不称臣、收招不拜”的特权,堪称史上待遇最佳的前朝皇室(曺氏这个“陈留王”甚至一直延续至南朝宋代结束,比晋朝的时间还长)。
但另一方面,当年司马懿可是屠了把持朝政的宗室曹爽的三族,司马昭更是放任指使贾充、成济等人当街弑*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曺髦,可谓双手沾满了曹魏皇族的鲜血。这就使得双方其实是有着“血海深仇”的。再加上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司马懿又拉又防的矛盾态度,使得司马家族当然不会对其太有好感,因此陈寿对曹操客观的描写,乃至“明褒暗贬”的态度,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司马家对曹魏的态度。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_图
而对于东吴,毕竟晋朝是直接将其消灭,而且灭吴之战也并无太多周折,晋军算是摧枯拉朽直至“一片降幡出石头”。战场上“拉垮”的表现自然也不会得到对手的尊重。而吴国末代君王孙皓投降后不过才是个“归命候”,而曹奂则是“陈留王”,蜀汉的刘禅也是“山阳公”。孙皓在三位中可以算是级别最低的,这也反映了晋朝对整个东吴的态度。
而比起直接打过交道的魏吴,蜀汉恰恰和晋朝的交集最少。灭蜀之时,尚且名义上还是曹魏时代,且参与灭蜀的两位统帅,钟会和邓艾都被司马昭所*,因此,晋朝对蜀汉的态度肯定与东吴不同。再加上不少原蜀汉的官员在晋朝也受到重用或优待,像晋朝能将三国修史的重任交给蜀汉旧臣陈寿,而李密一篇《陈情表》不仅能千古传诵,也能让晋武帝司马炎为之动容。因此,陈寿在“合理范围”内夸一夸刘备,晋朝廷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