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21 03:36:10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1)

01

最近,有一首小诗火了,火的一塌糊涂,朋友圈、头条、网络、电视……

到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看的人眼泪哗哗滴。火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叫梁俊的支教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用音乐歌唱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小诗的意境和孩子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意志非常契合,于是乎,这简简单单的20字的小诗,一下火了起来。

这首小诗的题目是《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的作者,不是现代人,他生活300多年前的大清天朝。

那时候,他的名气大的吓人,甚至比纪晓岚(对,就是那个负责带队编纂《四库全书》的主)的名头还要响。

那时候,他想做官就做官,不想做官了,就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到处撩妹泡妞,为了要到好吃菜的菜谱,直接给厨师鞠躬。

玩之余,顺道写写文章挣点银子,有事没事炒作炒作自己,混个脸熟,上个头条啥的,也在朋友圈猛发“到此一游”晒晒带着美女一起嗨皮的照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扒拉扒拉这位老先生。

他叫——袁枚。这位袁枚同志,真不是一般人,在他那个时代,绝对算得上的偶像级的天王人物了。

纪晓岚牛吧,也最多跟他平起平坐,两人号称“南袁北纪”。

赵翼牛吧,就是那个写“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的狠角色,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张问陶牛吧,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的猛人,与袁枚、赵翼、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他是“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他写散文《祭妹文》,哀婉真挚,催人泪下,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他一生写了4000多首诗,随便找几首,都是牛哄哄的,不信,请看: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偶作五绝句》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听诗叟》

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遣兴》(二十四首选二)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桐江作》(四首选二)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有没有觉得看到有眼熟的,是不是觉得在哪里见过?对了,小学时候就学过的必背古诗之一《所见》,如果不会背的,赶紧去找找小学语文课本,好好复习复习。

02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袁枚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生家庭, 袁枚的祖上曾做过小官,到祖父辈便衰落了。到袁枚出生时,家境更是非常贫寒,生活窘迫。其情景正如他后来回忆道的:

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枣梨。

阿母鬻钗裙,市之得半饱。

敲门闻索负,啼呼藏匿早。

袁枚自小聪颖,爱学习,属于那种学霸级别的,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不仅爱学习,爱好还特别广泛,什么天文地理,美食旅游啥的,都喜欢。而且据说颜值也担当。

在家庭的教导下,他立下了古代大多数读书人的光荣指向: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袁枚7岁起,他就开始跟随老师学习《论语》、《大学》等书,而他自己私下里又大量阅读古诗、词赋和历史书籍。9岁开始学诗做文,12岁考取了秀才,相当于上了少年科技大学,是不是神童?

袁枚很小时就特别喜欢读书,他曾写过一首《对书叹》的诗:

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

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

苦无买书钱,梦中右买归。

“苦无买书钱”可见其家境确实是不咋滴了。

19岁,他被父母送到杭州的敷文书院,跟随博学多才远近闻名杨绳武先生学习。跟杨先生学习过程中,袁枚拿出14岁那年写的《郭巨埋儿论》,请老师指教。杨绳武读后,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袁枚十四岁时的作品。杨绳武为文章写了这样的评语:文如项羽用兵,所过无不残灭。汝未弱冠,英勇乃尔。

虽然袁枚有才,但他看不起,也就不愿去写八股文。所以在12岁考中秀才后,连续四次考举人都没能过关。

21岁袁枚被推荐继续参加举人考试,在被推荐人当中是最年轻的一个,但再次失败。

这次失败给袁枚同学的自信心带来了很大打击。他意识到,研习、掌握八股文是不得不做的事。

有些事不是你愿意不愿意做喜欢不喜欢做的,而是你想出来混,那就得遵循游戏的规则!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袁枚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举人。第二年,他又以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考中了二甲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满文。

什么是庶吉士呢?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说白了,就是一个秘书。古代这样的人还不老少,比如什么张居正啊,曾国藩啊,对了,蔡元培也干过这活。

可是,袁枚对非我族类的满文始终没什么兴趣,他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经史诗文词赋等上面。

做了三年秘书之后,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满文考试不及格,袁枚被外放到地方上当知县,先后到溧水、江宁、沭阳等地做了7年县太爷。

你还别说,袁枚做官做的还不错,勤于政务,官声极好,老百姓口碑也不赖,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这也是袁枚这辈子做的最大的官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葬南京百步坡。

通观袁枚一生,率意、随性、不畏强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那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袁枚有几好——好园、好文、好藏、好吃、好色、好游、好茶。

03

先来说说好园的事。

上面说过在33岁那年前途一片灿烂之际,袁枚同志主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不做县委*了,我要回家!

理由很简单:父亲离世,我要回家赡养老母亲。是不是满满的孝心?

这真的是袁枚的真实想法吗?显然不是。那么问题来了,放着这么有前途的县委*不干,为何辞职呢?

他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等文里提到:“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每过书肆,如渴骥见泉,身未往而心已赴。”“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

总结一下:一、不想溜须拍马;二、当官耽误看书学习;三、厌倦了这种苟且的生活状态。

其实说的通透一点,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那一套,不愿意随波逐流,当官扼制了他向往的自由,或许这才是他辞官的主要理由所在吧。

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的生活,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递交辞职书,爷不跟你玩了,我要飞得更高!

其实这也就是袁枚的聪明之处,如果在官场上继续混下去,把县委*干到老,那又能怎么样呢?在官场上混,混不到省级干部,都是芝麻绿豆大的官儿。

说不定一个不留神,遇到个冤案,还有牢狱之灾,弄你个双规,找谁说理去?

袁枚活了82岁,这在当时就是搁现在也属于高寿了。他的的长寿,就在于他的自由和随意,不阳奉阴违,不违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尽心机玩社会,搞的自己一天到晚心里紧张。

告别了官场上的袁*,才有了文坛上的袁才子。这谁又能说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呢?这或许更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幸运吧。

辞职后干嘛呢?开发园林,搞农家乐!

我靠,这也能?你还别说,还真能!而且一开就开出了名堂了!

1748年,当时32岁的袁枚还在江宁干着县委*,就花300两银子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

这个园子的来头可就大了,是1706年江宁织造曹寅所建,曹寅就是曹雪芹同志的祖父啦。后来曹雪芹的父亲曹顒担任江宁织造时曹家被抄家,园子归了继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人称“隋园”。但不久隋赫德也被抄家,园子就荒废了。

袁枚发现了隋园的开发潜力,于是将其买下。然后经过精心装修开发,同时将园子改名为随园,自此以后随园主人这个名号就叫开头了。

有说法随园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大观园的原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此说或可作为证明?

坊间还有一个说法,《红楼梦》实际上是袁枚所著,只因“避席畏闻文字狱”,才假托曹雪芹所著。若此言当真,则大观园就是随园的说法就更准确了。

那么问题来了,袁枚只做过几年七品芝麻小官,工资待遇不高,而且不到40岁就提前退休了。一没退休金,二没任何保险金,建造、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园子,钱从哪里来?

答案袁枚会炒作,善于经营,而且懂得做广告树立品牌效应。

《杂兴诗》中他这样描绘随园: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

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随其丰*繁瘠,就势取景。”如此诗情画意,你说你想不想去?

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看看,他拆掉随园的围墙,欢迎所有人来随园游览,通过扩大人气,树立随园品牌。袁枚开发旅游业的做法,比今天只知道卖门票宰客的黑景点要高明多了。

他还把随园中的部分土地树林池塘湖泊租给农民,让他们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每日川流不息的游客总要吃饭,于是他也办起了餐饮业。租地的农民为餐馆提供了食材,《随园食单》让更多的游客渴望在随园就餐,餐馆生意岂能不好?由于游客太多,随园的亭台楼阁,餐馆茶肆每年都需要换一次被游客踩坏的门槛。

同时把自己出的书,放在园子里卖,连琉球都有人专程来购买,仅卖书一项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两白银。

作为一个专业诗人、著名才子,袁枚已经树立了个人品牌。卖诗文,卖书既收入不菲,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达官贵族、王孙子嗣,需要写文章宣传自己的,找到袁枚,来者不拒,只要给银子,这活就接,服务质量绝对实行三包。

这么旺的人气,想不发财都难。

而他自己呢,呆在园子里,吟诗作赋,迎来送往,爽不爽?这种生活,哪怕给个省部级干部也不去啊。

袁枚好文,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声誉,有那么多的文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呢?

来看看他留下的文有哪些吧。

文集:《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 、尺牍等30余种;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一生留下了4000多首诗歌。来看看一些狠角色对他的评价,就可略知一二,袁枚到底有多牛了。

与袁枚同为"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对袁枚甚为服膺。蒋士铨《读随园诗题辞》云:"古今只此笔数枝,怪哉公以一手持。意所欲到笔注之,笔所未到意孳孳。……难达之情息息吹,难状之景历历追。"赵翼称赞其"不拘格律破空行,绝世奇才语必惊。"(《偶读小仓山房诗再题》)

袁枚的女弟子金纤纤曰:"余读袁公诗,取《左传》三字以蔽之,曰:“必以情。“"(《随园诗话补遗》卷十)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中称,袁枚"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诗歌,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清史·文苑传》中的评价是:所为诗文,天才横逸,不可方物。

喜欢文,那一定喜欢藏书。袁枚自注何谓“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画,皆有时有限,只有藏书,不分少壮、饥寒,读之无限;还专门写有一篇《所好轩记》。

小时家贫常去借书读,《黄生借书说》一文中有句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在随园里,他修建了“小仓山房”、“所好轩”等藏书楼,网罗天下好书、奇书。藏书量高达40万卷。

他还因此专门写了一首《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他年老时将藏书散之一空,并专门写了一篇《散*》:“余所藏书,传钞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

好不容易收来了,干嘛还要散呢?

据说有二。

其一,散书是保护书:很多人的藏书,最后都毁灭了,既然这样,我不如让它藏在皇室贵府。送给朋友了,朋友还感谢我。

其二,散书是更好读书:舍不得书,就多看看,把书中知识装在自己肚子里,这样也算是对得起书了。

04

袁枚好吃!

怎么个好吃法呢?

首先他是一个吃货,喜欢下厨房,每次到别人家做客,他就会跑到厨房去看别人如何做菜。他的文字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句子“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

其次喜欢收集食谱,在沭阳做县委*的时候,一次途径海州,吃到了一款“芙蓉豆腐”,是用芙蓉花烹制。这豆腐色若白雪,嫩象凉粉,香如菊花,细腻似凝脂,透着一股热腾腾的清嫩鲜美味,看了惹人眼馋,闻了令人流口水。

袁枚品味之后,离席径往豆腐店,向主人请教制法。

店主见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大文人、县县委*亲自登门求教,是自已难得的一种荣耀,心里那个美呀。

但还得摆摆架子。

一技在身,赛过千金。祖传秘方,概不外传!

袁枚一听,楞了:老板,开个价。钱,不是问题!

店主故意开个玩笑:这是金不换,不能外传!

袁枚心里发急直接三鞠躬:看在俺这么虔诚的份上,你就给俺呗。

店主笑了:先生不为功名折腰,今天却为我做的豆腐折腰,我不送给你都不好意思了!

再者,袁枚喜欢拜访名厨。“闻说名厨,吾必访之。”

听说袁大才子农家乐开业,诸多厨子趋之如骛。其中有一个叫王小余的,据说是南京的大名厨,他做的菜,“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很多高官富商,都想聘他当厨房总管家,这王小余就是不干,偏偏自己跑到随园。有人问他,随园工资也不高,你咋就乐意呢?

王小余说:袁老师是知音!懂我!

一句懂,结了!

王小余死后,袁枚专门写了《厨者王小余传》,经常会想起王小余,一想起他啊,我就心里难受,要流眼泪!

大吃货袁枚根据收藏的食谱以及多年来和与大厨切磋的心得,撰写了一本美食中的超级食谱——《随园食单》。搜罗数百种南北经典菜肴,山珍海味,小菜粥饭……

《随园食单》讲菜肴做法,也讲关于烹饪的至理真经:比如如何上菜: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比如如何配菜: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吃,能吃到这个份上的,问天下能有几人?不知道这吃货是不是受了几百年前的东坡道人的启示。

现在,我们知道了,舌尖上的中国,早在300年前,袁枚同志就开始玩了。

05

袁枚好色。

自古文人多风流,随便举几个栗子:唐代三大色胚白居易、元稹、杜牧都专门为妓女写过文字,宋朝的柳永最后死了没钱葬还是妓女出钱埋的......

和袁枚并称南袁北纪的纪晓岚也是一个风流货色。

据说,袁枚少年时看到一个演杂技的女子,从此就得了一种病:见美女抬不动腿症!

在随园筑室定居后,开堂授课,光收弟子,女弟子尤其多。

历史记载有名的袁枚的女弟子,包括:江苏苏州的金逸、金兑、王碧珠、江碧珠、朱意珠、尤澹仙、何玉仙、周醴兰、张滋兰、顾琨等,吴江的严蕊珠、汪玉轸、吴琼仙、袁素芳,常熟的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太仓的毕慧、张绚霄、周月尊,青浦的廖云锦,松江的张玉轸、张玉梧,武进的钱浣清,镇江的骆绮兰,丹徒的鲍之蕙,南京的陈淑兰,江都的卢元素、许德馨;浙江杭州的孙云凤、张云鹤、张瑶瑛、汪瓒祖、汪女申、汪女中、钱林、孙廷桢、徐裕馨、陈长生、张秉彝、张钰、王玉如、悟桐、袖香、月心,绍兴的潘素心、王倩、嘉兴的戴兰英。此外,还有袁家的袁机、袁杼、袁杰、袁棠等。

个个都美的晃眼。

这其中还很有几个,算的上是青史留名的。

封建礼教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当时对于女子求学是极不看好的,就算有女子学习,大多数都是跟着女老师,亦或者是在家由自己的父兄教导,很少有人像袁枚这样毫不避讳的广收女弟子的。所以袁枚此举,在当时算的上是被人议论纷纷。

关于袁枚为什么收女弟子,历史上对其评价都不高,甚至很多人说,袁枚之所以收女弟子,是因为他好色。他的女弟子之中,有许多人都与其有不正当的关系。赵翼曾戏说他“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朱庭珍也说:“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豪雄,轻薄卑靡为天真,淫秽浪荡为艳情,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

袁枚同志一生写了4000多首诗,却只有一首词,据说也是因为一个女人写的。

1748年,袁枚在南京江宁县当县委*。他的好朋友李宗典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府上有一位姓王姓女子,长得不错。你如喜欢,可以赠你作妾。

袁枚一见此信,立即雇船去扬州。在扬州观音庵中,他见到了姓王的母女二人。只见此女子长得确实是风韵标致,面色红中透艳,举止落落大方,任凭袁枚怎么看她,她都毫不害羞。

袁枚见过,心中很想娶她,但就有点嫌此女不太白,因而当时没下决心。于是,他就继续乘船到了苏州。到苏州后,一直在心里盘算此事,最后还是决定再去娶她。便派人再回扬州去看看。结果这位女子已经被江东一个小官吏娶走了。

袁枚听后,肠子都悔青了。

于是就写了一首《满江红》,表达他的惆怅之情:

我负卿卿,撑船去、晓风残雪。曾记得,庵门初启,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红翠袖。粉香听摸风前颊。问妲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

既已别,还相忆。重访旧,杳无迹。说庐阳小吏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平生双眼太孤高,嗟何益!

有没有想到那句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的珍惜,等到失去后,我才后悔莫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袁枚有一方印章:钱塘苏小是乡亲。是因为羡慕钱塘名妓苏小小。

有次一位尚书到随园找袁枚索要诗册。结果袁枚拿出印章便盖,盖完之后发现盖的是:钱塘苏小是乡亲。尚书当时就冒火了:你这厮太轻薄了。

袁枚笑说:哪里轻薄了?百年之后,人们只会知道苏小小,谁还能记得你?

因为好色,还惊动了朝廷。

刘墉在江宁当官时,因为袁枚太“纵情逸志”,败坏世风,差点要弄他。按王昶在《湖海诗传》中的说法,是袁枚赶紧写谀诗去勾兑刘墉,遂得免。按章学诚在《论文辨伪》中的说法,则是袁枚的保护伞朱筠出来说情,袁始保住了脑袋。

因为贪色,所以怕死。袁枚70来岁时曾得重病,以为自己要挂掉,就大写自挽诗,还拉了一堆当时的名士如赵翼、姚鼐、洪亮吉、钱大昕等来给自己写挽联,提前给自己开了个“追悼会”。(见其《诗集》卷三十二及《续同人集》)。

袁枚一生中风流韵事颇多,出入酒席、歌场,说自己是“《国风》之好色耳”。在60岁时还在苏州召集一百个青楼女子,让她们唱百年歌,为旧相识、女校书任氏题扇头诗,称为“雅会”。在老年时,还同县衙役一起到管押处看被管押的二个青楼女子,为此俞樾讥笑他:“可笑鲅鸾囚凤处,先生也为看花来。”

他毫不避讳,公然宣称自己是好色之徒:

“男女相悦,大欲所存,天地之心本来如此。”

“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

“人品高下,岂在好色与不好色?”

“卢杞一个小老婆也没有,还是小人;而谢安挟妓东山,依然是君子。”

我就好色了,想咋滴吧?

06

袁枚好游也好茶。

袁枚年轻时就喜欢追求山林之乐,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64岁,其母去世,一直到他67岁服丧完毕后,袁枚开始了尽情的旅行。

这一年,他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

68岁时,袁枚游历了黄山。

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

71岁去武夷山。

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便是81岁还出游吴江……

要知道,旧时交通不便,以袁枚这么大的年纪,能够承受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之苦而兴致不减,如此频繁、长时间的出游,其身体状况之佳、精力之矍铄可见一斑,当时便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在游览名山大川之时,喜爱品茶的他自然也会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

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

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袁枚作行书四言联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

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

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

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把日子过得如此随心所欲,如此不羁如此洒脱的,或许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好友钱宝意作诗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

袁枚写过一副对联: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

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袁枚一生主张性灵,反对一味模仿,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反对诗文必须宣扬道德伦理,觉得诗文就应该抒发个人真实情感,他创建的“性灵派”(“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在乾嘉时期,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李白同志曾经发出感慨:古来圣贤皆寂寞。

然而看看袁枚同志的一生,寂寞吗?

日子都是自己过的。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的生活我做主!

真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