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或延平郡王,他在台湾建立第一个中国人政权,因此也被尊为“开台圣王”。这位在十七世纪赶走西方强权荷兰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荷兰人梅氏在郑成功身边当了九个月的翻译,近身观察下,郑成功不仅严厉,性格也暴烈多疑。这样的国姓爷是身处乱世,遭逢巨变与一生戎马所凿刻而成。
1624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户。当时的平户充满南来北往的生意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身福建,是出入平户的华商之一。华商们总在春夏的时候乘着西南季风到日本,秋冬时随东北季风南返。郑芝龙停留在平户期间,便娶了田川松为妻。
1624年,田川松在海边急产,诞下长子郑成功,当时他唤做“福松”。然而,郑芝龙鲜少在日本陪伴妻小,而是忙于海上逐利。1628年,他接受明朝招抚,当时他已累积大量财富与势力,成为中国沿海最大武装海商之一。接受招抚后,他原本游走于非法边缘的亦商亦盗买卖便获得了合法保护,益加壮大。
1630年,纵横海上的郑芝龙决定将7岁的郑成功从日本接回福建,田川松留在日本照顾次子田川七左卫门。于是,年幼的郑成功便离开母亲,只身一人来到文化、语言迥异的中国,改名为“郑森”。
郑成功依父亲安排,走上科举之路。15岁时,及第泉州府南安县的秀才。18岁再进阶考举人,可惜考了两次成绩都不好,第一次甚至是找“枪手”代考,第二次再去考,成绩稍微好一点,但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二等资质而已”。不过,后来他还是靠父亲郑芝龙的关系,进入国子监读书。
国子监也叫太学,修业完成即可当官。郑成功入国子监就读时,正逢清兵入关,中原易主,大明宗室与百官纷纷南逃,其中福王因获得有钱有势的海商首领郑芝龙拥立,在南京称帝。
1640年代,郑芝龙已富可敌国,史书说他“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
因父亲叱咤海上与南明政坛,郑成功便进入国子监修习,拜师大儒学家钱谦益。然而一年后的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福王遭清廷虏获,郑芝龙改于福州拥立唐王隆武帝。同年8月,当郑芝龙带着长子晋见唐王时,年仅22岁的郑成功一改纨绔子弟形象,向唐王提出了深谋远虑的治国策,十六个字:“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唐王封郑成功一文(宗人府宗正)一武(御营中军都督)高官位,又赐姓、赐名,郑成功便名为“朱成功”,这也是他“国姓爷”的由来。第二次他与唐王见面,又获封为“忠孝伯”与“招讨大将军”。唐王的赏识,也是对郑成功寄予厚望。
1646年,面对清兵往南攻入福建,精明的海商郑芝龙见风转舵,谋划弃明投清,以保全既有的势力与利益,甚至更加壮大。但这时候郑成功却不赞同:一来他认为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反对改变现状;二来唐王的知遇之恩与过往的教养也令他无法背弃南明。
郑芝龙既要降清,又要保全在南明阵营中的长子,他便以郑成功母亲田川松抵达中国后生病为由,将郑成功调离唐王身边。之后唐王与清军交战,郑成功不在,郑芝龙作壁上观。孤立无援下,唐王兵败,在汀州遭掳后绝食身亡。清军乘胜追击,攻陷郑成功老家,田川松殉节而死。
分离15年的母子,刚重逢便天人永隔,这件惨案改变了郑成功的一生。
1646年,对郑成功有知遇之恩的唐王遭清军虏获,绝食身亡,而久别重逢的母亲也因清军而死,顿失生命中的恩人与至亲,郑成功回到故乡庙宇,誓言战斗。
就在郑成功誓言反清期间,父亲郑芝龙相信大清允诺的闽粤总督大位,与贝勒博洛在福州商议降清。这场会面,郑芝龙充满了盘算,并未带着集团重要干部,而是将主力撤至海上,自己带着五百亲军前往。可是,郑芝龙被认为投降诚意不足,大清也食言闽粤总督之位,将郑芝龙挟持到北京,留下了海商集团首脑空缺,掀起内部各势力争夺。
起初郑芝龙留下的数万人集团,仅有百人支持郑成功。然而,20多岁的郑成功历经4年与父执辈拼搏后,1650年终于坐上集团首位。这段期间,郑成功的战场除了海商集团内部,还有对外的大清。
只是,要扛起“反清复明”大旗,却是重担。郑成功利用海商集团的商行组织金木水火土“山五商”及仁义礼智信“海五商”,维持东亚贸易,赚取抗清开销。
虽然有海上贸易支援抗清,但郑成功阵营却爆发了重大事件,埋下未来郑氏覆灭的种子,也就是“曾德事件”。
曾德是郑氏父子的身边旧人,属于一直跟着郑氏父子打仗的老人,郑成功很照顾他,把他放在了施琅的军中效力,想着立点军功好提拔。某次,曾德做错事,施琅直接将其斩首。郑成功认为施琅不尊重自己,随便斩首自己的爱将。从此,俩人决裂。
决裂后,施琅想逃离郑营,但却遭郑成功追捕,并*了施琅一家三十六口,施琅仅以身免,转而投奔大清。不过当时大清擅长陆战,海战并非是郑成功的对手。因此,大清便对郑成功怀柔招抚,而在北京的郑芝龙就是最佳样板。精明的郑芝龙也明白,郑成功一旦投降,自己对清廷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父子俩不时暗通信息。
1650年代,郑成功与大清始终僵持不下,双方在数年间打打谈谈,多次议和。在议和条件中,清廷对其中一项非常坚持,就是要求臣服的象征——剃发。而郑成功则是一来一往地讨价还价,引发清帝不悦。顺治皇帝就曾大骂“逆贼郑成功,反复辜恩,自甘化外,此诚性生枭獍,行等豺狼,无父无君,灭伦背德”。然而在这段期间,郑成功却接受了南明桂王永历帝赐给他的封号“延平王”。
1650年代末,郑成功发动北伐,其中最重要的一役在1659年。当时郑成功集结重兵,抱持必胜决心。
郑军胜利在望,却也人困马乏,因此当清兵总督郎廷佐提出愿意投降,但须稍缓几日投降时,郑成功选择了相信。
郑成功中了缓兵之计,导致郑军后来被清军水陆夹击,兵将溃散,死伤惨重。
北伐重挫,郑军元气大伤,郑成功回到厦门,跟随他的还有数万大军,他们该何去何从?此时郑成功派在台湾的下属何斌提出了关键建议。
1661年初,何斌给郑成功的建议,从此改变了台湾的命运。
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带3万大军,冒着风雨进入台江内海,准备夺取台湾,当时荷兰人已统治台湾37年。
郑成功的领域观是:父亲郑芝龙曾将台湾作为贸易据点之一,所以台湾当属郑芝龙所有。加上台湾位在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圈中,台湾也是他所管辖。
荷兰人拒绝让出台湾,双方于是开战,郑成功从此陷入了长达近9个月的围城战。战事拉长,军粮就成问题,为化解缺粮危机,1661年5月,郑成功便开始派兵四处屯田。郑成功治军严厉,对犯错的下属毫不留情,即使是小错,也会导致*身之祸。
在荷兰人笔下,郑成功对臣服的荷兰人以礼相待,反抗者就严刑峻法,以儆效尤。而郑成功在战役期间,还*了荷兰“岳父”韩布鲁克,因当时韩布鲁克被郑成功俘虏,并被派去劝降荷兰长官揆一,没想到,韩布鲁克却反要求揆一死守,郑成功一怒之下,将韩布鲁克处死,不过他却娶了韩布鲁克的女儿。只是,韩布鲁克的女儿并未被正式列入郑成功的妻妾中。据郑氏族谱,郑成功在娶原配董氏后,十多年内又纳了八位妾。
郑成功对荷兰人的战事,在1662年2月获胜。取得台湾后,他将台湾称为“东都”,设一府二县,衣冠体制皆沿袭明朝。但战场获胜之际,郑家却传出噩耗。首先在清廷得知郑成功离开中国大陆后已构不成威胁,便将人质郑芝龙斩首弃市。郑成功闻讯泣涙,下令百官挂孝,之后他也染上了台湾的风土病。
1662年,郑成功6月中发病,6月下旬旋即离世。在踏上台湾土地后,一年两个月就病逝了,年仅38岁。《闽海纪要》记载他死前“顿足捶胸,大呼而逝”;《台湾外记》也描述“双手抓其面而逝”,显然相当痛苦。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接连继位。
1683年,郑成功旧部施琅率领清军大举攻台,终结郑氏三代在台湾的21年政权。
郑成功生于日本,长在中国政权交替的时代,背负反清复明大旗,又击退荷兰人。这样多元背景与经历,成为后来不同政权“各取所需”的素材。
清廷官方在十九世纪中叶前,将郑成功视为逆贼,台湾民间只能暗中祭祀,主神常借用他获赐的国姓“朱”。
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台湾面对外国势力入侵,郑成功才从逆贼转为抵抗侵略的官祀神祇。
不过在延平郡王祠建祠二十年后,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对日本而言,郑成功是从十八世纪就大受欢迎的人物,主因是一出名为《国姓爷合战》的戏剧。
国姓爷有着日本血统,他的故事也贴合日本当时支持明朝,对抗大清的氛围。因此,郑成功被日本视为忠义典范。日治台湾初期,总督府就大力推展郑成功信仰。首先将他纳入日本神道教体系,又将他抗清故事搬上学校教科书与儿童读物,还将他的抗清事迹与日本政府的抗清立场拉起连结。再加上日本政府控管民间宗教,限制传统庙宇数量,有些庙宇为避免被拆,就改祀或加祀郑成功,促成郑成功信仰普及化。
战后国民政府至台,再次利用郑成功形象统治台湾,为强化民族主义,推崇郑成功,其名字“成功”或封号“延平”二字无处不在。也因为郑成功开启移民先河,因此被尊为开台或开山圣王。
在历代政权的推波下,如今台湾供奉郑成功的庙宇多达400多间,郑成功也成为香火不断的神祇之一。
郑成功在台湾短暂的历史,却处处留下印记,例如因为实施屯田制,郑军将领四处设营盘开垦,便留下了“营”字地名。此外,民间也流传与郑军的相关传说衍生为地名。而郑成功击败荷兰人的事迹,更是让他变得英勇神武。
从信仰、地名、传说,都见证了郑成功在台湾短暂岁月下所留下的深远影响。他生于日本平户,长于中国大陆,逝于中国台湾,38年短暂却传奇的一生,让他从纯粹的历史人物转为神话,永享后人传颂与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