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记载的信史之前是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再之前是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共工撞山、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源头。
徐整与《三五历记》很多讲述历史的书籍都把盘古的故事放在第一篇。但实际上盘古神话产生比较晚,在古籍中最早的记载也要到三国时期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此书已佚,但我们可以在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看到完整的引用: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徐整《三五历记》
在徐整所著的另外一部书《五运历年记》中,又增加了盘古身躯变为世间万物的内容:
《庄子》与屈原《天问》左眼化为日、右眼为月、四肢躯干为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上诸虫化为黎民百姓。
—徐整《五运历年记》
混沌的说法来源于先秦的《庄子 · 应帝王》,他是中央之帝,却没有眼耳口鼻。他的两个朋友北海之帝“忽”、南海之帝“倏”帮其凿通七窍,混沌却就此而亡。
很明确先秦时期华夏文化圈并无盘古的神话。所以屈原才有《天问》:
《山海经》中的类创世神话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
—屈原《天问》
《天问》中的烛龙又名烛阴,传说他身长千里,人面蛇神,睁眼则为白昼,闭眼则为黑夜。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不饮,不食,不息。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 《山海经 · 海外北经》
“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山海经 · 大荒北经》
山海经中还有一则犬戎族来历的记载:
《搜神记》与《风俗通义》中的盘瓠传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
—《山海经 · 大荒北经》
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高辛王时,其王宫内一老妇人耳痛成疾,医治三年从耳中取出一条“顶虫”。用葫芦做瓢盛下顶虫,再用盘子盖住加以喂养。然而顶虫长成一条大狗,高辛王很喜欢,给它取名“盘瓠(hù)”,瓠就是葫芦的意思。
后来房王作乱,高辛王就和群臣商议,谁能看下房王头颅,不但重赏厚封,还把小女儿许配与他。盘瓠闻听潜出宫廷至房王军中,趁其不备咬死带首级而回。
公主为使父王不违背诺言,保全名节,毅然决然嫁与盘瓠,盘瓠和公主迁居大山深处,生儿育女,后代又互相婚配繁衍,成一大民族。
《搜神记》成书年代要晚于《三五历纪》。同样的故事记载在《后汉书 · 南蛮传》中,情节大同小异。
唐人在《后汉书》故事后注: 以上同样见于汉末应劭所作《风俗通义》实际要早于盘古传说。更像是由《山海经》中的白犬繁衍族群的传说发展而来。
西南少数民族的盘古、盘瓠传说盘瓠的传说更多的是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当中,这也是为何在《后汉书》中把他录在《南蛮传》下的原因。如:
畲族有《狗皇歌》,其中"老妇人"改为皇后,顶虫说为金蚕。
苗族、瑶族据传说盘瓠(盘古)是其祖先,他们称其为盘王,是各种文物器具的创造者,形象已经向创世神方向发展。
侗族有《开天辟地歌》,对盘古十分崇拜。
很多知名学者如夏曾佑、闻一多、袁珂都认为盘古即是盘瓠演化而来。西南很多民族最早居住在中原一带,因战争迁徙到南方,也带去了远古的神话传说。
闻一多认为伏羲也是来源于盘古(盘瓠)的形象,盘古即伏羲,这有待商榷,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伏羲传说来源于上古的苗蛮部落集团。
徐整吸收了这些民族的传说,综合了古代典籍的相关的记载和内含哲理,塑造出开天辟地的伟大形象—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