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频繁发生水灾,导致周围土地被洪水淹没,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为了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当时统治中国的皇帝尧决定寻找合适的人选来治理洪水。
尧询问大臣们:“你们认为谁最适合去治理洪水?” 大臣们一致推荐了鲧。尽管尧对鲧能否成功治理洪水持保留态度,他还是任命鲧为治水总指挥。
鲧对治水任务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花费了九年时间,试图用泥土堵住洪水泛滥的地方,但效果并不理想,洪水仍然难以控制。
传说中,鲧甚至从天帝那里偷来了能自我增长的土壤,最终因此受到天帝的惩罚。
对鲧的治水成果感到失望的尧,将鲧流放到了羽山,并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舜。
舜召见了鲧的儿子禹,对他说:“我希望你能接替你父亲,继续承担治水的重任。我相信你能够成功治理洪水,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禹接受了这一重任。
与父亲使用 “堵” 的方法不同,禹发现水患无法仅靠堵塞解决。因此,他采取了 “疏通” 的策略。禹深入实地考察黄河周边的地形地貌,开挖了多条河道来引导河水。
禹在治水期间,遇到了涂山氏的女儿,名叫女娇,两人坠入爱河并结婚。婚后不久,禹因工作需要继续四处治水,很少回家。
据说,禹在治水期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因工作繁忙,他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是妻子生病时,第二次是妻子*时。第三次,当他再次路过家门时,听到屋内传来孩子的啼哭声,原来妻子已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一位邻居提醒他:“你的孩子出生了,快进去看看吧。” 禹回答:“我还要赶着治水,实在没有时间,下次再看吧。”
邻居又说:“那你至少给孩子取个名字吧。”禹回答:“就叫他 ‘启’ 吧。” 意为 “治水启行”,希望治水工作能顺利进行。
经过禹十三年的不懈努力,黄河的水患终于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由于禹在治水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舜推举为新的王位继承人。
为了表达对禹的尊敬,黄河地区的人们称他为大禹。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也成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用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上废寝忘食的人的敬业精神。(故事来源:中国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