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面世二十多年,多次再版畅销海内外。老年人喜欢,中年人喜欢,青年学子也喜欢。在文学已被边缘化的今天,一部作品能够老少咸宜,无疑是个奇迹!
我本人也很喜欢《文化苦旅》,第一次阅读就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读的次数多了,便有了一种好奇心——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一、 有别于其它游记的写作方法
当年,杨朔的《荔枝蜜》,《海浪花》,秦牧的《古战场春晓》等散文名篇,曾闻名遐迩入选中学课本被奉为经典。如今回味,杨朔的散文主要是一个甜字,重点渲染环境之美,人格之美,进而上升到时代之美。秦牧的散文格局较为宏阔,代入感比较强,相对更厚重一些。
而《文化苦旅》走的完全是另一个路子。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籍,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有大漠荒寂,深遂苍凉。有柔美凄迷,清新婉约。更有直接大胆地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
由此可以知晓,《文化苦旅》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这种独辟其径的散文(游记)写法,突破了长期以来固有的,惯性的借景抒情,借物咏志,追求美感,结尾拔高凸现主题的模式。把歌颂赋与脚步,把鞭达归依实景,把感叹发在现场,把吟咏留在旅途。毫无疑问,《文化苦旅》不仅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为当代散文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写作范例。也正是这独树一帜的笔法,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 纵横捭阖,不拘一格,分门别类,磅礴盎然
反复翻阅全书,大致可分为三类题材。
1、沧桑历史,文化遗存,得失寸心,回味无穷
重点以《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都江堰》等篇章为代表。正像作者本人表述的那样,这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们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们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地,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全身,会使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于是便像傻瓜一样地木然站立,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
正是在这类画家素描一样,把历史遗迹和自身感受结合起来,于是,便给予了读者各种各样的感受:有对历史文化遗落的愤懑,有对宗教文化仪式的尊崇,有对阳关白雪的慨叹,有对祖先智慧的膜礼。
沧桑回味,韵味无穷,
2、悠扬婉转,柔美清新,小桥流水,世态炎凉
以《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西湖梦》,《牌坊》,《庙宇》,《老屋窗口》等篇章为重点,用柔润凄迷的笔触,把江南文化的柔美细腻加上世态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类篇章与本书其它章回比较,在写法上有明显不同。让读者从大漠孤烟寂寥苍凉中,回到了另一个凄美的世界。
读到这一段时,读者的思绪又随着作者回到了另一个天地。这思维方式的转变,写作手法的变幻,在其它同类散文书籍中,确实是体味不到的。
3、文史典故,文人风骨,文化人格,文化良知
以《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酒公墓》,《废墟》,《笔墨祭》等篇章为代表,笔墨转为对人文历史的探究,人文典故的析辩,文人品格的欣赏,文化渊源的触摸。
以《风雨天一阁》为例,范钦,明代嘉靖年间人。官至兵部右侍郎,官当得够大了。当这么大的官,退休后不享清福,却干起了收藏历史典籍的行当。这件事本身就充分说明,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一定较为深厚。但是,如果他仅仅成为一个出色的藏书家,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业绩,远的不说,仅在他同时代就有诸多与他一拼的同道。可歌可泣的是,范钦建起的《天一阁》流传几百年至今完好,而其他同道的藏书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而去了。
不难想见,在兵花马乱战火频仍的数百年间,《天一阁》是怎样躲避灾祸,侥幸生存下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人的细节:范钦临终前,把两份遗产交给两个子女 ,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藏书一楼。这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显然是一份嘱托,一份遗愿。结果,大儿子果断接过藏书,并变卖家产对藏书楼进行修缮保管。就这样,范家以家规的形式,把藏书楼一代代传下来。以私人的作为,让古典文化经典得以流传。
读到此处,哪一位读者都不免会受到感染,为之动容。
三、 语言优美典雅,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通读《文化苦旅》全书,总是要被那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被那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围。
首先这个“苦”字就用得贴切恰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联想。他当然不仅是指向长途跋涉艰苦的苦,我把它理解成文化遗落苦涩的苦,人为破坏痛苦的苦,自然损毁遗憾的苦,蕴含甘甜甘苦的苦。似乎还应加上一个良药苦口的苦。
一个“苦”字包涵甚广,意蕴丛生,回味深长。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我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
看看,这不又出来一个苦么。
接着作者又说到:希望有一种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噢,年轻是从这来的。我相信,读者读到这里,年轻人会开心一笑,中年人会倍觉亲切,年长者可能真就觉得自己年轻了。
这些,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文章的魅力,苦旅的魅力吧?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盛唐大诗人王维的一首《渭城曲》,把我们带入了那个风雪阳关之中。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杯: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再也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作者是在向历史发问,向人类发问,向祖先发问,向读者发问。在这里,作者的笔触已完全跳开传统散文写作的笔法,不自觉的跟随中华文明前行的脚步,在尽情的挥洒着襟怀。
比如《洞庭一角》:
我还只是在说湖,还有海,还有森林,还有高山和峡谷……那里会有多少蕴藏呢?简直连想都不敢想了。然而,正是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国度,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活一活。
在阅读《文化苦旅》的过程中,这样风趣幽默又淡雅清香的句子随处可见。可想而知,这散发着浓郁书卷气息的语言文字,正是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