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通过秋风、落叶、灯火等意象,巧妙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
作者简介叶绍翁(大约出生于1194年,卒年不详),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州浦城(今属福建),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中国南宋诗人。
叶绍翁曾从叶適学习,与真德秀游,其学以朱熹为宗。尝为朝官,亦曾寄食于贵官,属于江湖诗派。叶绍翁以悼念岳飞诗,有名于时。
叶绍翁尤以七绝见长。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饶有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皆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如《题岳王墓》痛惜民族英雄岳飞之屈死,可见其襟怀。其著有《四朝闻见录》5卷,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逸事,摭罗遗佚。著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叶绍翁当时身处异乡,正逢深秋,感受到浓烈的思乡之情。秋风萧瑟,万物凋零,这样的季节本身就容易引人愁思。而诗人作为一个游子,远离家乡,在异乡漂泊,更容易被秋天的凄凉气氛所感染。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用以表达他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诗词欣赏诗的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便以秋风扫落叶的景象,引出了寒意的降临。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折射。萧萧的秋风,扫过枯叶,发出凄凉的声响,如同诗人在异乡漂泊,内心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江上秋风动客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秋风在江上吹拂,不仅带来了寒意,更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的“客情”,既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是他对自身客居他乡的无奈和感慨。
诗的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蟋蟀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夜深人静,远处的篱笆下,灯火明亮,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他们的欢声笑语,无忧无虑,与诗人的孤独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使得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总的来说,叶绍翁创作《夜书所见》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在异乡秋夜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将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思乡之情。这首诗不仅情感真挚,而且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佳作。
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