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以其清正廉洁和奉公守法而闻名。以下是关于刘墉的一些详细信息:
1. **早年生活与教育**:
-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家族是山东诸城的名门望族。
- 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
- 刘墉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长在名门相府。
2. **仕途经历**:
-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3. **政治成就**:
- 刘墉在任期间,针对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改革建议,得到皇帝的肯定。
- 他在湖南巡抚任内,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劝捐州县社仓谷,为民带来便利。
4. **书法造诣**:
-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 他的书法作品以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而著称。
5. **晚年与逝世**:
- 嘉庆二年(1797年),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
-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25日),刘墉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 朝廷追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号文清。
6. **故居**:
- 刘墉的故居位于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是清朝皇帝特批的“赐第”。
7. **民间传说**:
- 刘墉在民间有“刘罗锅”的外号,但并无确凿证据表明他真的驼背。
- 嘉庆帝曾称他为“刘驼子”,但这是在他八十多岁时的称呼,可能是由于年老驼背。
刘墉的一生体现了清朝官员的清廉和正直,他的政治和书法成就使他成为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刘墉没有亲生子女,以侄儿刘锡朋为嗣子。刘锡朋生有二子:刘光海与刘耀海。此外,刘墉的弟弟刘堪早逝,其子刘镮之也由刘墉抚养长大,并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取进士,后历任兵部尚书、顺天府尹、户部尚书等职。刘镮之生有二子:刘喜海、刘华海。其中,刘喜海中举人,曾任陕西按察使等职,他也是清后期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
按察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司法和监察工作。具体来说:
1. 按察使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监察性质的官职,类似于御史,主要负责巡察地方,考核吏治。
2. 到了宋代,按察使演变为提点刑狱,开始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公、检、法机关。
3. 明清时期,按察使成为正式官职,一般为正三品。主要职能包括:
- 覆审全省刑案,审理自理案件和京控案件
- 管理全省监狱,监督处决犯人
- 秋审主稿,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
- 监察地方官员,纠察不法行为
- 维护地方治安,处理民间矛盾纠纷
4. 按察使与布政使合称"两司",在地方上地位仅次于巡抚、总督。布政使主管行政财政,按察使主管司法监察,两者相互配合,共同负责一省政务。
5. 按察使的衙署称为按察使司,下设经历司、司狱司等机构,具体负责司法刑名和狱政事务。
总之,按察使在古代是一省最高司法长官,主管司法审判、监狱管理、官员监察等重要职能,地位崇高,权力很大,对维护地方治安、推动司法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墉作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他的个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贡献:刘墉在任职期间,以清正廉洁、秉公执法而著称。他曾任湖南巡抚,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贡生、监生管理,提高司法效率,减轻百姓负担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2. 书法艺术:刘墉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尤以行书见长。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韵生动,被誉为"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化传承:刘墉酷爱藏书,家中藏书万卷,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重视文化传承,曾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湖南部分,为保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4. 教育事业:刘墉在任期间,重视教育,兴办学校,选拔人才。他本人学识渊博,曾主讲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对湖南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5. 清廉典范:刘墉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堪称清代官员的楷模。他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6. 历史评价:刘墉去世后,嘉庆帝追赠他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号文清,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后世史书对他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是清代名臣的代表。
综上所述,刘墉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清代的一代名臣。他的清正廉洁、学识渊博、书法造诣等,都使他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