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人为本”,“富国强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霸坛上第一个声名显赫的霸主,史称“齐桓公首霸”。
随着政治强人齐桓公归天,诸子争立,内讧频发,齐国的力量开始衰颓。到春秋末年,这个位于今山东半岛中、东部的诸侯国,由于卿大夫相互兼并,国势衰微。造成齐国这种状况的原因自然有多种,光富国不强兵、不重视兵家就是其中之一。孙武就是因齐国国内政治原因得不到重用而远走他乡的。
吴王夫差上台后,舍伐励精图治之越而伐日益衰落之齐,伍子胥感到这对吴国来说是战略上的一大失误,多次忠言直谏,但夫差师心自用,我行我素。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公元前484年,“吴王将北伐齐”,伍子胥舍命强谏,“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同‘嘱’,嘱托,托付]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而这鲍牧的老祖宗,乃是辅佐齐桓公上台、桓公欲任其为相坚辞不受而举荐“死刑犯”管仲为相的鲍叔牙。
而对伍子胥缘何“属其子于齐鲍牧”,我们从《史记·管晏列传》中似乎可以得到答案:因鲍叔牙“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其七世孙鲍牧乃其中之一。从当时的情况看,鲍氏已成齐国显族。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所染》一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墨子·所染》中有这样一句话:“齐桓染[浸染、影响]于管仲、鲍叔[鲍叔牙],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伍子胥]、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善于选人用人,成为“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