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因为普遍停留在口头上,往往导致要想书写时却不知如何写,于是便随便找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即使普通话(北方话)书面语和口语十分接近,写别字的现象也不少,南方方言就更甚了。
今天列举的几个台州方言词语,很多人都会写错,之前都单独写过,现在集在一起再细述如下:
一、是“水涎”不是“水潺”
这种鱼很常见,有些地方称作豆腐鱼,学名叫龙头鱼。但在本地酒店或食堂的菜单上,龙头鱼都写作“水潺”,但我觉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水涎”。
龙头鱼(Bombay duck),灯笼鱼目,龙头鱼科,学名Harpadon nehereus;分布于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为沿海中、下层鱼类,是中国沿海常见食用鱼类。体长达41公分(16吋),色暗,淡灰色或褐色,具黑色细点。口大、前位,尾鳍叉形,胸鳍及腹鳍大。本属有几个近缘种分布于从非洲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水涎
可能因为“涎”字普通话读作xián,而本地人都叫这种鱼为“水sai”,所以都不会想到是“涎”这个字吧。其实,“潺”字普通话读作chán,而“潺”的方言读法是“cai”不是“sai”。估计因为“涎”字的意思为唾沫,大家下意识里排斥这个字,所以都将错就错地都写作“水潺”吧。
涎(xián):唾沫,口水:垂涎三尺。流涎。涎沫。
唾沫在我们台州方言里叫“涎唾”,读如“saitu”。“水涎”这种鱼刚出水时还是不那么软的,俗语叫“两头翘”,可出水时间久了,便会变得软如唾沫。故我们的方言里有“软涎”一词,翻译成普通话,大概就是“软绵绵”的意思。
看来,方言的称呼还是比较形象直观的。
其实,用“涎”来命名鱼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做香水的大名鼎鼎的“龙涎香”,不就是抹香鲸的分泌物吗?况且“水涎”并不是什么分泌物,只是有这个名字而已。
在我们当地,有制作咸鱼*习俗,咸鱼干分为“鲞”和“鮳”两种。虽然两者都是指剖开晒*鱼,但因为鱼的品种不一样,因此有着高下之分。“鮳”一般指小型鱼类干制食品,都是些价格低廉的鱼种,所以台州本地有“有鲞不吃鮳”的俗语。而在我们这里非常普遍的“龙头鮳”,就是水涎制作的。
龙头鮳
二、是“塞夹”不是“*甲”
临海方言把厉害叫“*甲”,两个字都是入音,确实显得*气腾腾。但是不是这2个字呢?虽然1989年版《临海县志》是这样写的,但我总有疑问。因为这个词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偏中性的。而且,这册志书里的一些方言词,都只是表音的,很多都不是正确的写法。比如小男孩,志书里就写作“西老”,明显应该写作“细佬”。
西老:小男孩
*甲:厉害
1989年版《临海县志》:第八编《社会》-第三章《方言》-第三节《临海话的词语》
方言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久了的确会变得如外国语言,若再自创文字或采取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如韩国和越南,就真的成为异国文字了。就如广州人把厉害叫“塞垒(seilei)”,写成汉字应该是“犀利”,若时间久了,谁能确定今后书写出来的会是准确的汉字呢?
那到底临海话里的这两个字应该如何写呢?先来说说古代一种很厉害的刑具,就是将犯人的十指夹起来的那种东西。这种刑具的书面语是拶子[zǎn zi],旧时夹手指的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