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
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上面这首诗歌,是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1958年4月1日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作品,题目就叫《咒麻雀》。
在这首诗歌发表的同时,一场全国各地齐出动围剿麻雀的运动,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这场运动不但普通老百姓纷纷参与其中,甚至连中国科学院的2000名师生,包括钱学森、华罗庚等科研巨擘也参与其中。
这场斗争是如何开始的?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
轰轰烈烈“除四害”1958年2月12日,一份名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经中央研究后通过国务院下发到全国各地。
这份指示中提出,要在十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消灭老鼠、苍蝇、蚊虫、麻雀这四种有害生物。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这场“人雀大战”首先从四川开始掀起波澜。
当时四川的干部率先对消灭麻雀做出了两条标准:一,分管区域看不到麻雀飞,听不到麻雀叫,没有麻雀窝;二,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一天之内看到两只麻雀及以下者,只是能算“基本无雀”,不能算合格。
在这么严格的标准下,四川的基层干部以及农民工人,为了消灭麻雀可谓绞尽了脑汁。
在工具上他们使用了各种武器,竹竿、红旗、鞭炮、石子、弹弓、锣鼓、喇叭筒、洗脸盆、气枪、假人、草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
人员不分老人孩子,不论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全都投入到了打麻雀的汪洋大海之中。
一时间整个四川红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在跟麻雀的“战斗”中,四川的农民群众很快总结出来一条经验:麻雀这种鸟虽然有翅膀,也会飞,但是它的体力却实在不咋地,只要一直追着它们不让它们落地,飞不了一会儿就会累的摔下来。
这个经验是四川省郫县的红光农业社的农民总结出来的,被当时四川的一位高级领导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
当时四川下辖的市县,男女老幼齐齐上阵,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手里拿着锅碗瓢盆、响器火枪等工具齐心协力的驱赶麻雀,让麻雀没有落脚之地,麻雀往往飞不了几个田埂,就累的自己掉了下来。
根据四川一些县市遗留的资料记载,在1958年的“灭雀大战”中,县市出动的人力普遍在十几二十万人以上,他们通过采取掏、毒、套、打、烟熏、疲劳轰炸等各种战术,对麻雀展开了灭绝性的进攻。
如《郫县志》中记载,当时郫县至少发动了10万群众,开展了历时三天的“灭雀大战”。
这三天的时间里,学校还专门放了“打雀假”,以方便学生们参与打雀运动。
而地方干部也采取了指派专人专地分割轮换,小组责任分包的模式,以火枪配合锅碗瓢盆人声吆喝,开展灭雀活动。
麻雀在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大规模进攻中,几乎没有丝毫的生机,仅郫县一个县在三天的时间里,就消灭了上百万只麻雀,至少在局部区域实现了“不见雀飞,不闻雀鸣”的指标。
全国各地打麻雀四川省的先进经验传开之后,全国各地迅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类似活动。
1958年4月28日,上海市在领导的一声令下,发动全市人民向麻雀们发起了如火如荼的进攻。
这场“灭雀大战”从早晨5时开始,战斗总指挥发动了上海几乎每一个市民。
由于上海是大都市,出于安全考虑禁用了枪支,全靠人力和麻雀战斗。上海不愧是商业之都,在这场战斗中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斗智不斗力”。
市民们在总指挥的部署下,手持红旗、响器等工具,预先埋伏在屋顶、树下等麻雀经常出没的区域。
待总指挥一声令下,顿时伏兵尽出,红旗招展、锣鼓齐鸣,人声鼎沸,麻雀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顿时被吓得到处仓皇飞窜。
但这些麻雀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总指挥算无遗策,早就预判到了它们所有的反应,不但在地上安放了不计其数的草人、假人,还按照地形排兵布阵,平均每10米就安排一个驱赶麻雀的岗哨。
这些可怜的麻雀们飞起来之后,很快就发现它们再也没有了落脚之地,下边的人群压根儿不给它们一点喘息的机会,它们只能飞到用尽所有的力气从天上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