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知道吗,在唐朝这个“冠冕”却另有乾坤。
冠冕的意思普遍指的是帽子,但在古代并没有“帽子”这一说法,而是用“冠”来代替。
在古时,有“二十弱冠”的说法,也就是在20岁的时候要举行加冠之礼,代表一个人从孩子变成了成年人。
不过,这里的冠都是指普通人的帽子,朝廷在职官员所佩戴的帽子则被称为“冕”。
而寻常百姓若敢偷戴,一旦被发现就会是*头之罪。
唐朝的官帽也很有特色,在帽子的后面有一对“帽翅”,顾名思义就是一对像小翅膀一样的东西,看起来非常有特点。
除了“帽翅”以外,唐朝官帽的后面还有一对“幞头”。
颜色通常偏青黑色,再加上其材质多为“纱罗”,所以渐渐就衍生出了乌纱帽的说法。
而这个“幞头”,也正是辨别官阶高低的奥秘所在,通常来讲,不同等级的官阶,所对应的幞头的宽度和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至于皇帝的冠冕则更为复杂,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皇帝有“六冕”,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都会佩戴不同的官帽。
而到了宋朝以后,官帽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