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笔墨际会间达到混沦苍茫直抵宇宙大化氤氲之境,一直是包括石涛在内的无数古代画家憧憬之理想,但是“骨法用笔”强调线,这种具一定长度的线与多呈片、块、团状状的墨的确又是差别较大的两种形式语言,故很难做到两者浑然难分的氤氲境界。因此,突破笔墨界限,促使二者真正相融,实在是传统未能真正解决的一大难题。
黄宾虹的贡献恰恰就在这里,在这个重大难题的突破上,他以为“语甚中肯”并劝学者“深悟”的,正是这个笔墨真正交相辉映难分彼此的氤氲境界——笔墨的至高境界。
要打破笔与墨在形式语言上难以融洽的差距,打破“线”是中国绘画灵魂的千古迷信。黄宾虹至今未被人充分注意的“积点成线”、“兼皴带染”的方法正是连接笔墨而成氤氲大化之新境界的重要桥梁。
黄宾虹变长线为短线,再变短线为笔点,这就从绘画语言上克服了笔与墨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严重分歧,为笔墨融合难分做了铺垫。但是,这种“积点成线”与“兼皴带染”如果没有坚持墨从笔出、笔笔分明的原则,就像龚贤一样,厚则厚矣,黑亦黑矣,却难免“混沌”“无清疏”之感。从小受到“笔笔分明”教诲的黄宾虹一直注意笔与墨在短线与点子中的和谐,而又同时注意笔与笔之间的清晰、分明,以显示“骨法用笔”的线、点的直接表现性。
黄宾虹是幸运的,这位生长于黄山画派大本营之歙县的画家竟然在7岁学画时,就从其邻居一位倪姓老画家那里听到一句让他一生受用无尽的作画箴言:
“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