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发泄情绪后又暗暗担心气死父母”,是许多青春期孩子的真实写照。
这种恐惧内疚即使孩子没表现出来,也是真实存在的。
就像《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的:
“维护自己单独生存的权利会使我们在无意识中觉得,我们似乎在*父母。”
处在这种感觉中,“内疚”其实是个好东西,它能帮助孩子消化一些极端情绪,给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缓冲。
可直面孩子愤怒和对抗的父母,往往很容易忽略被孩子遮掩起来的内疚和焦虑,于是常常采用两种手段“对付”孩子:
一种是以暴制暴的镇压,企图让孩子老老实实听话照做;
于是孩子更愤怒了,逐渐走向极端,甚至“叛逆期”无限延长到成年之后。
另一种是用付出感和道德感绑架,企图“感化”孩子;
于是孩子更内疚了,过度内疚带来的强烈罪恶感让孩子攻击、否定自己,把一切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甚至抑郁。
无论用哪种手段,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如果我们不愿意这样的“叛逆后遗症”,出现在自家孩子身上,不妨——
与其“对战”,不如早点“认输”
武志红老师在《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一书中说:
“当遇到孩子叛逆时,心理医生们常对父母们说,这是一场战争,是他们发起的独立战争,你一定会输,你最好早一点接受这一点,否则你只是看起来赢了,但最后你会输得更惨。”
既然父母一定会输,那何不偃旗息鼓,消解掉亲子内部这场战乱?
之前有个关于青春期的小故事广为流传: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觉得妈妈很烦,总是对妈妈说一些伤人的话。
本以为妈妈听了之后会非常生气,没想到妈妈却笑逐颜开地向家人报喜:“咱家儿子终于进入叛逆期了,庆祝一下!”
当天晚上,妈妈还真美滋滋地煮了象征吉祥的红豆饭庆祝,还在家门口的邮筒上贴了告示:“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儿子啦!”
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故意而为之,妈妈这种不符合常理的反应把少年搞懵了。
少年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让老妈越来越开心,“叛逆期”一天就结束了。
忽略攻击,看见孩子“叛逆”中的成长,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这种关系开始得越早,孩子越能集中更多精力去面对外界的挑战。
孩子童年时期构筑起的良好亲子关系,会延续到孩子青少年阶段;
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现在开始也不算晚,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曾经亲子关系中留下的裂痕。
而且,当我们说一个孩子“叛逆”的时候,与之相对的是想要他们“听话”;一个足够听话的孩子,他的自我必然被压抑。
所以说,“叛逆”其实是个伪命题,成长空间足够舒展自由的孩子,没有叛逆的必要。
当我们看到正在发脾气的小孩,觉得他很可爱并且由衷感到高兴的时候,便是这个孩子生命即将绽放的时候。
人都有向善向好的本能
孩子随机的情绪发泄
是在试探父母
也是在挣扎中成为自己
接住孩子的情绪
反驳对抗不如正确引导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帮您正确引导“叛逆”的孩子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参考资料:
武志红《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朱迪思·维奥斯特《必要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