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科学体系划分主观与客观的定义不同
一、主观与客观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包含在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问题中的,也就是说,它是意识与物质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两个关系的再关系层面产生的问题。
所以在西方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主观与客观的定义与相关关系上就产生了分歧:
应该说,主观与客观是唯心主义中的观点,当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观点就属于此范畴,它的主要观点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
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对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系统泛指由一群有关连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在大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如果人脑中的意识是对物质真实正确的反映,则可称之为客观意识;反之,如果只凭着过往的经验,凭空想象客观的物质存在,则可称之为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有时也能做到对物质存在的真实的反映。
释迦牟尼的观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
由此可以看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包含在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问题中的。它在刻意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想用来说明客观与主观的认识与被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产生的一个分类概念。
此外,这种概念的原始产生,来源于唯心主义中的客观与主观的分类观点,所以我们经常说,当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观点就属于此范畴。
现代科学对客观与主观的研究分为: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两个相对的内容,并把意识与思维划归主观,把物质与存在划给客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质的客观存在,意识的主观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显而易见,这种结构关系的划分,虽然把物质的存在与意识的思维,分划在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了认识,建立了两个层面上的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辩证认识结构。却仍然是把物质与意识对立起来,把思维与存在对立起来。造成了物质与思维之间的关联关系、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关联关系很难作出解释。这种不容易解释性可以分为几个问题提出:1、思维具不具有生命物质的自身变化规律?也就是说,思维是生命物质运动普遍形式还是物质运动规律之外的特有形式。2、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意识是生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生命过程中物质运动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规律有什么样的内在结构性。3、思想、思维、意识是不是一种存在?它与物质存在形式与运动属性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关系,世界上还有物质之外的其它存在形式而存在吗?。
显而易见,哲学中的众多疑难聚焦在生命研究的本质探索上了,人类遇到了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范畴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