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方方最近很火。屡次上热搜,最近还有人以一名高中生的口吻给她写信,认为方方的作品《方方日记》负面描述比较多,对社会没有正面导向作用。
《方方日记》确实描写了挺多负面的东西,主要描写了封城期间,发生在武汉,被方方看到、听闻的事情。这个作品目前争议挺大的,有人觉得真实需要被看到,也有人觉得负能量太多,不合时宜。
胡锡进说:“在武汉最困难的时候,“方方日记”戳到了集体心理的痛处。当局势好起来之后,尤其是当全球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很多认识之后,“方方日记”就会逐渐变成一般的写作。之前个人的小焦虑和公众的大焦虑在“方方日记”这里形成了共振,今后这样的共振焦点将逐渐脱离新冠肺炎、封城这些话题,也移出武汉这个地点。”
看过《方方日记》,我回忆起1月中下旬,正是疫情最黑暗的时刻。那时,一个群友在群里说:中国有那么多作家,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都不写点东西?莫言哪里去了?余秋雨哪里去了?为什么中国的作家“集体失声”了?
我记得我当时回答他,文学题材酝酿需要时间,作品打磨需要时间。那个朋友还是不服气,说:杂文就不能写吗?时评不能发吗?余秋雨明明就挺会写这一类文章嘛。
后来我看到了《方方日记》,我觉得他的抱怨应该有所缓解。可我没想到方方本身又成了争论的焦点。方方该写些什么?如果她一味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就能避免被骂了吗?也未必。
其实用舆论去左右一个作家的作品走向,本来就是荒谬的。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正是因为总有缺憾和不完满。
如果我们生在曹雪芹那个时代,能跟他讲林黛玉的下场太过凄凉,请务必让她和宝玉结婚,给她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吗?
如果我们生在施耐庵的时代,能跟他讲,“逼上梁山”你不应该写,影响太坏了吗?
即便在那样的时代,都有这么多不朽的作品流传下来。现在就更不能连一个小小的《方方日记》都容不下。
方方的作品也许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许她的关注点总是围绕着那些令人难过、悲怆的方面,也许文学性也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她眼中的武汉,她记录下了那道伤疤。我们做了许多事来缝合这个伤口,现在身体已经康复,但并不等于伤痛就不复存在了。
正因为人类是容易遗忘的生物,才需要有电影、小说、纪录片、文字、图像这些东西来时刻提醒我们,有些错不要再犯,有些事我们作对了,应该发扬光大。
最后,方方的责任应该是要保证日记的真实性。因为这不是小说,而是日记,里面的有名有姓的人物的故事方方有责任要确保其真实性。对于误传援鄂女护士死亡这件事,方方确实负有一定责任。但她后来也主动道了歉,说明因为有医生告诉她对方已经“脑死亡”,所以才导致了她的谬误。
这应该是可以被原谅的错误,来自于医生这样权威人士的消息,普通人都会接受吧!如果没有医生朋友的告知,我相信她也不会乱发消息。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奢望能出多少传世的经典,只求多记录一些真实。
总之对方方多一些宽容吧!作家不死,文学不死。
哪怕是为了后人在写伟大的作品时,能少一些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