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交际语言,关于尊称上面,有“您”、“先生”、“老师”等,而自谦有“鄙人”、“不才”、“学生”等。这些尊称和自谦算得上是常用的,而且在使用的时候大多是不分男女性别,就可以使用的。
但是在汉代的人们的尊称和自谦可就没这么简单了,会根据身份、性别、地位等进行区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汉代人们的尊称词和自谦词都有哪些:
1、“公”:汉代广泛使用的、对于男性的尊称词。
这一尊称词,是汉代对于男性比较泛用的尊称词。
帝王对臣子或者上司对下属之间称呼时会使用“公”。
比如在《汉书·韩信传》中,汉王和萧何谈论韩信的时候,汉王说“吾为公以为将”,意思就是我(汉王)看在你(萧何)的面子上,让他(韩信)当一个将领。其中汉王称呼其臣下萧何的时候,用的就是“公”。
地位相近者或友人之间称呼时会使用“公”。
比如在《汉书·韩信传》中记载,项王逃将钟离昧投奔好友韩信,却被韩信拿来讨好汉王时,钟离昧对韩信说“公非长者”,说韩信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在这里,钟离昧称呼韩信就是用“公”。
方言之中对于老人会称呼为“公”。
比如《方言》卷六之中就有说“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中就有说道“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因为程普年纪大,就称呼他为程“公”。
2、“子”:地位相近的、或高地位对低地位男性之间的尊称词。
高位者对于低位者之间的称呼会用“子”。
在《汉书·卜式传》中武帝对牧羊者卜式说““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意思是说我(武帝)在上林苑里有羊,想让你(卜式)去牧养它们。其中武帝作为高位者对于低位者称呼时就是用“子”。
与“子”连用,称“公子”以表敬意。
在《汉书·隽不疑传》中,隽不疑拜见暴胜之的时候,就称呼其为“暴公子”。
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汉书·隽不疑传》
3、“足下”:曾是臣子对君王的尊称,汉代时却不再是这种用法。
对男性尊称为“足下”的习俗在战国时就有了,比如《战国策·燕策一》中武安君对燕王说“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
不过,汉代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使用这种敬语称呼君王了,反而变成了一种口头或者书面敬语,比如在《后汉书·党锢列传》毛钦对李笃说的“足下如何自专仁义”,意思是您怎么能以仁义自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