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初唐四杰”之首,一提起王勃,我们便能想起他那篇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亦或是他最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为“斗鸡”写下了一篇文章,并差点因此招来*身之祸。
唐王朝初期,天下安定,加上经济的迅速发展,斗鸡活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斗鸡”也因着唐初几代皇帝的青睐而迅速在宫廷和民间蔓延开来,当时甚至有民谣: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许多文人墨客也都喜欢以斗鸡为题材,作文写诗。
比如诗仙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斗鸡手,他还曾写诗得意自夸:
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
在王勃二十岁左右,他就已经因卓绝的才华闻名,成为沛王李贤的修撰。
这其实是一个文学侍从性质的闲散官员,王勃大部分时间都是陪同沛王饮酒作诗、游山玩水。
沛王很喜欢斗鸡,为此,他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斗鸡驯养小组,专门负责斗鸡的饲养、训练、选拔和临场指挥。
有一天,沛王闲极无聊,便派人跟弟弟英王说,要搞一场斗鸡比赛。
英王本来就是那种喜欢浪荡的贵族公子哥,整日无所事事,一听说沛王竟要向自己挑战,登时高兴不已。
斗鸡场上,两只雄赳赳的斗鸡正被人群团团围住。
“斗”、“斗啊”,随着周遭不断发出的热烈喝彩声,两只斗鸡都已被激怒,脖子上的毛发竖了起来,扇动着翅膀腾空而起,不时趁着对方不备,狠狠啄一口。
一旁的王勃正冷眼看着,沛王突然发话了,要他即刻写出一篇文章,为大家助兴。
推辞不得,且又欲展示自己的才华,王勃欣然应允。
不过片刻嬉戏间,他就挥毫写下了一篇《檄英王鸡》: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文中对斗鸡大加称赞,说它在天上,因昴日星君的名号,而著名于二十八星宿;在人间,又能够沟通神明,成为显示国运兴衰的征兆。
鸡呀,它曾作人语,与晋人处宗舒心畅谈;也曾在祖逖窗前,一声长鸣,叫醒祖逖舞剑习武。
头戴鸡帽打扮成鸡形的人,那是朝廷报时的官员;用鸡冠形的头盔作帽子,那是圣人孔门的弟子子路。
在这篇文章里,王勃假托沛王鸡写下檄文,来讨伐英王的鸡。文采富丽,铿锵有韵,一时赢得沛王连连赞许。
但这件事很快传到了高宗皇帝李治的耳中,李治读后不禁龙颜大怒。
他斥责王勃是在挑拨诸王间的关系,一定有什么政治企图。
其实,这篇文章不过是一篇游戏之作,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恶搞,王勃又怎会想到,恰恰是这篇文章触动到了高宗一根敏感的神经。
什么样敏感的神经呢?这便需要从唐王朝建国说起。
在封建王朝,天下一家,立嫡立长之说,让自古以来最高权力的更替都伴随着暴力与血腥,父子相残,兄弟操戈更是层出不穷。
以致隋朝末年,越王杨侗在被王世充*害前,悲凄地留下遗言:
“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本欲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当时秦王李世民羽翼亦丰满,很快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登帝位后,也到了面临太子人选的抉择。
他本立了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又对其多有不满,而更喜欢魏王李泰,后来,太子终于被废。
李泰信誓旦旦地对唐太宗说:
“父皇你如果把皇位传给我,我将在死前*掉我唯一的儿子,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
唐太宗便去同臣子褚遂良商议,褚遂良说:
“陛下,你一旦立了魏王,晋王的安危就难料了啊!魏王一旦成为天下掌权者,又哪里还会信守今时的承诺呢?”
唐太宗这才如梦初醒,他思索再三,最终在皇位竞争中,原本不占优势的晋王李治,成为了太子,并成为了日后的唐高宗。
有了这番亲身的经历,高宗李治对立储问题更加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而王勃的这篇游戏之作,却好巧不巧地触犯了龙鳞,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从中挑拨,王勃最终被逐出王府,原本锦绣的前程也从此葬送。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享书局原创,作者叶寒。
作者有话说:
你还听过哪些“斗鸡诗”呢?
诗作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