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兵出祁山,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坚守不战。六月,诸葛亮粮草不继撤军,魏将张郃追至木门,中箭身亡。
第五次: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兵斜谷道,屯兵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准备做长期打算,另一方面联合东吴同时攻魏。司马懿仍然背水筑营,打持久消耗战。
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司马懿仍然不出战,并询问诸葛亮的饮食、睡眠等生活状况,得知诸葛亮每日早起晚睡、事必躬亲,且进食很少时,司马懿对部下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到了八月,诸葛亮终因过度操劳而病重,在安排好撤军方案和身后之事,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
后来在蜀军撤退时,司马懿率兵追击,当他看到诸葛亮的木雕像时,以为自己又中计了,赶忙下令撤军,奔出几里路后,司马懿问左右道:“吾头尚在否?”知道自己还活着,司马懿才松了一口气。其后,司马懿看了诸葛亮治理下的营寨,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历史上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是褒甚于贬,司马懿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孙权将诸葛亮比作伊尹与周公;贾诩称其“善治国”;刘晔称其“明于治而为相”;司马炎后悔没有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李世民称其“冠代奇才”;乾隆赞其“公忠”......
四、诸葛亮更擅长于理政其实,抛去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说,诸葛亮更擅长于理政方面。
起初,诸葛亮在荆州时,荆州就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从治理荆州开始到刘备带兵入蜀,两年多的时间里,诸葛亮安抚民生、征收赋税、调集粮草,让刘备迅速发展壮大,并具备了夺取西川的能力。
其后,入主西蜀后,诸葛亮基本都是在为刘备管理着大后方,他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兴修水利,促进农商发展;政治上廉政奉公、以法治国,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以及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使落后的西蜀地区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
对西南的蛮夷等少数民族,诸葛亮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政策,为了征服民心,他七擒七纵孟获,稳定了西南地区,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后来的北伐打下稳固的基础。
用人方面,诸葛亮大力发掘和提拔人才,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王平、廖化等一批栋梁之才和军事将领都是经他推荐提拔的,诸葛亮量才任用、赏罚分明,蜀汉政权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前后两次的《出师表》就可以看出他对蜀汉的忠心和付出,为感激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辅助平庸的刘禅呕心沥血,以统一中原、恢复汉室江山为己任,五次北伐,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蜀汉政权,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所留给后代的只有15顷薄田和几百棵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