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战争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将军和士兵说“马革裹尸”。你知道“马革裹尸”这一成语最初所指的将军是谁吗?
这是一个富有历史底蕴和英雄气概的成语,它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敬佩的故事。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源自汉代将军马援的一句名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这句话出自南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意思是,大丈夫应当战死在沙场,而后以马皮裹住尸体归葬故乡。这种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了后来人赞美英勇将士的常用语。
那么,马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留下这句名言的?
马援是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的一位著名将军,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时,马援还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官。然而,他并不甘于平庸,因同情一批犯人,他擅自释放了他们,随后逃到甘肃,以农牧为生。
经过数年的辛勤经营,马援的家中牛羊成群,谷物满仓,生活颇为富裕。但他并不满足于物质的享受,于是将财物分给了兄弟朋友。
在乱世之中,马援先后投靠了陇西的军阀和汉光武帝刘秀。公元32年,刘秀亲征陇西,按照马援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自此以后,马援的军事生涯一帆风顺,为东汉的对外平叛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将军。
然而,马援并没有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安逸的生活。公元48年,年过六旬的马援请求出战五溪蛮夷。尽管有人劝阻他安享晚年,但马援却坚定地说:“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不应该安稳地死在家中的床上,被子孙用棺材殓尸埋葬。”这句话正是他“马革裹尸”思想的体现。
在马援看来,大丈夫应当战死在沙场,以马革裹尸为最荣耀的归宿。
四年后,马援在征战途中病逝,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
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马援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将士们奋勇*敌,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