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这是抒写怀人(情人、贤人皆通)而不得相见的怅惘情感的诗——李家声
1. 首章。钟惺《评点诗经》:“异人异境,使人欲仙。”牛运震《诗志》评首二句:“只两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姚际恒《诗经通论》:“‘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
蒹葭苍苍, 河畔的芦苇郁郁葱葱,
bái lù wéi shuāng
白露为霜。 深秋的白露凝结为霜。
suǒ wèi yī rén
所谓伊人, 我所思念的人啦,
zài shuǐ yī fang
在水一方。 在水的那一方。
sù huí cóng zhī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寻她,
dào zǔ qiě cháng
道阻且长。 道路崎岖、漫长。
sù yóu cóng zhī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找她,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宛在水中央。 仿佛在那水中央。
2- 二章。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洄”、“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上曰“在水”,下曰“宛在水”,愚之以为贤人隐居水滨,亦以此知之也。集传曰“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诗明先曰“道阻且长”,后曰“宛在”,乃以为皆不可得,何耶如此粗浅文理,尚不之知,遑言其它!既昧诗旨,且使人不见诗之妙,可叹哉!
jiān jiā qī qī
蒹葭凄凄, 芦荻茂盛水边生长,
bái lù wèi xī
白露未晞。 露水珠儿还未干。
suǒ wèi yī rén
所谓伊人,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zài shuǐ zhī méi
在水之湄。 就在那水草茂盛的河岸旁。
sù huí cóng zhī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寻她,
dào zǔ qiě jī
道阻且跻。 道路崎岖难攀登。
sù yóu cóng zhī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她,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宛在水中坻。 仿佛在那水中沙滩。
3- 三章。陈继揆《读风臆补》:“意境空旷,寄托元(玄)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王照圆云:“《小戎》一篇,古奥雄深。《蒹葭》一篇,夷犹潇洒。”又云:“《蒹葭》一篇最好之诗,卻解作刺襄公不用周礼等语,此前儒之陋,而《小序》误之也。自朱子《集传》出,朗吟一过,如游武夷、天台,引人入胜。乃知朱子翼经之功不在孔子下。”(《诗说》)〇方玉润云:“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倡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此则兴尽首章,不可不知也。”
jiān jiā cǎi cǎi
蒹葭采采, 初生的芦荻鲜明水边生长,
bái lù wèi yǐ
白露未已。 颗颗露珠亮又圆。
suǒ wèi yī rén
所谓伊人, 我所思念的人,
zài shuǐ zhī sì
在水之涘。 在水的那边。
sù huí cóng zhī
溯洄从之, 逆流而上去寻她,
dào zǔ qiě yòu
道阻且右。 道路迂回曲折。
sù yóu cóng zhī
溯游从之, 顺流而下去寻她,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宛在水中沚。 仿佛就在那水中的沙洲上。
【注释】
蒹葭(jiān 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老青色。颜色青翠鲜明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白露为霜:露水本无色,因凝霜呈白色,故称之曰白露。点出季节在秋季。
所谓:指所思念的。
伊人:那个人,所思慕的对象。
方:旁。一方,犹云一边。马瑞辰《通释》:“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方。一般认为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求的意思。
阻:险阻,障碍。
道阻且长:道路上有障碍,要绕很远的路。
溯游:溯游:顺流而下。
宛:仿佛,好像。(姚际恒: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湄(méi):水草交接的地方,即岸边。
跻(jī):指道路陡起升高,指攀登山崖。
坻(chí):水中高地;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止。
涘(sì):水边。
右:不直,迂回,绕弯,向右转弯,即道路弯曲的意思。马瑞辰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人尚左,故《笺》以右为迂回”。
沚(zhǐ):水中沙洲。
【赏析】
《秦风·蒹葭》是抒写怀人(情人、贤人)而不得相见的怅惘情感的诗,是《诗经》里的名篇,备受推崇。有人说,《秦风·蒹葭》只消吟诵,便风林秀木,萧瑟满怀之感。任何诠释的语言,都有画蛇添足之嫌。
关于诗歌主旨,有的认为它“最得风人深致”,有的认为是“牵牛织女”早期传说的反映,有的推举它“高超远举”“鹤立鸡群”;有的盛赞其为“《国风》第一飘渺文字”,有的誉之为“古代爱情之绝唱”。古人认为这首诗为“诗人之诗”,即古代专业诗人所作,而非“风人之诗”。它是《诗经》中朦胧多义的上乘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正如陆侃如先生《中国诗史》中所言:“它的意义究竟是招隐或是怀春,我们不能断定,我们只觉读了百遍还不厌。”诗中所言“所谓伊人”,乃是诗人理想中最亲近的热望追求的对象。诗中着意表达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热望情感,并创构了与之相协调的凄凉萧飒的气氛。至于诗旨,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全诗用秋水、芦苇、白霜、微露等自然事物烘托出一种清凉、朦胧的意境,反复咏唱“未晞”、“未干”,变换使用“湄”、“跻”、“右”、“坻”、“沚”,绘出一幅秋晨淡雾,白露横江、烟笼寒水,露凝霜结的迷朦景象。烟水飘渺中一位少女若隐若现,迷迷离离,素描了一种求之不得、如隔深水的惘然况味。意中人忽儿在水边,忽儿在沙洲上,如魅似幻,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只能隔着一泓秋水做隔岸观望,诗歌意境飘渺,充满了迷茫而伤感的色调。
【问题讨论】——选自李家声《诗经讲读》
《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宋儒欧阳修、王安石、苏辙皆遵序之说。朱子则以为无可考,王柏《诗疑》亦云:“《蒹葭》不类《秦风》也。所怀之人,未有以证其正不正也。”宋之后,歧说纷出。或以为慕隐君子者(伪《诗说》),或以为愁老畏死者(《诗经笺余》),或以为伤时感俗者(《樗园诗评》),或以为周之遗贤,守先王之道者(《诗所》),或以为言百里奚、蹇叔故事者(《诗切》),或以为汉水上游祭祀女神者(日本白川静《诗经研究》)。此外还有人以此诗为写朋友相思念者,或以为是情人相思者,黄中松则说:“《蒹葭》一诗,通篇设喻,其文迩,其旨远,言不尽意,而意常在所言之外,诚未易得其旨趣之所归也。”从诗所表现的背景而言,我们认为定位为情诗比较合理。
【集评】——选自李家声《诗经讲读》
戴君恩《读风臆评》云:“宛转数言,烟波万里,《秋兴赋》《山鬼》伎俩耳。”万时华《诗经偶笺》云:“此诗意境空旷,寄托玄澹。秦川只尺,宛然三山云气,竹影风声,邈焉如仙。大都耳目之下,不乏幽人,豪杰胸怀,自有高寄。只此杳杳可思,正使伊人与作诗者,俱留千古。不尽之味,不必问其所作何人,所思何侣也。‘蒹葭’二句,形容秋江景物,总非笔墨所至,此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置古今文人秋咏都落下风。至今容与寒汀者,一念此语,不独意会,且觉心伤。‘在水一方’,原从浩淼波光之外,若灭若没,若隐若现,恍见此境,与下‘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更无二际。此等处境象,自知语言皆赘。”牛运震《诗志》云:“国风中第一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窈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备注】
此篇乃成语“秋水伊人”“在水一方”典故出处。
钱钟书《管锥编》:“古罗马诗人桓吉尔有一句名诗:‘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人理解为追求情人不得而隔水伸手向往,仍是求之难得。德国古民歌描写追求女子不得也多称被深水阻隔。但丁《神曲》亦寓微旨于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却如阻沧海。
《错觉》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求之不得的痛苦感受大抵是相通的,不然古欧洲与古中国何以都用隔水向往来描述苦苦寻觅的感受呢。
【名家导读】
① 《蒹葭》,表织女思念牛郎之情的篇章。——李山
② 此诗是后人认为最富于抒情味之诗,最富诗意。——闻一多
③ 读起这诗,比较唐人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更别饶风致。——张西堂
④ 《蒹葭》一诗意境之深远与抒情之韵味深长、引人遐想,古今评论家没有不称赞的。——赵逵夫
⑤ 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一为贤惜,一为世望。曰‘伊人’,曰‘从之’,曰‘宛在’,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乎远矣。——方玉润
⑥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熹
⑦ 不错,我们不能确指其人其事。但觉《秦风》善言车马田猎,粗犷质直。忽有此神韵缥缈不可捉摸之作,好像带有象征的神秘的意味,不免使人惊异,耐人遐思。在《三百篇》中只有《汉广》和这首诗相仿佛。可是《汉广》诗人自己明说是求汉上游女而她不可求;这诗所求的是所谓伊人,伊人何人竟不可晓了。可晓的是诗人渴想求见伊人而秋水伊人竟不得见。——陈子展
⑧ 和吴国,是凭吊伍子胥的。《蒹葭》这首诗,是那个时代的秦国人凭吊一位叫冯夷的贤者。远古传说中,他是在仲秋八月渡黄河时溺水而死的,被秦国人尊为“水仙”。年深月久,悼念活动渐渐变为一种民俗,这首诗就是由此而作。——流沙河
⑨ 这篇似是爱情诗。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高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