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都在为谢彬蓉的故事感动着。
退役军人事务部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老兵宣讲实践活动”,将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启动仪式并进行“吹响老兵集结号 强国复兴立新功”首场宣讲。作为宣讲团的一员,谢彬蓉将参加在番禺举办的培训活动,我受委派陪同前往帮助修改宣讲稿。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谢彬蓉。她的事迹,我却很熟悉。2018年上半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开展“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当时,重庆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还没成立,作为民政部门相关处室负责人,我和人社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一起推动工作开展。2018年11月,谢彬蓉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我们请她来给局机关干部职工宣讲她的事迹。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她。当时我就想:谢彬蓉个子不高,显得瘦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在大凉山深处,在那样落后的地方一直坚持支教了这么长的时间?
在去机场的路上、在候机室、在培训休息时,我认真地听她讲她从小的梦想,讲她和孩子们的故事,讲扎甘洛村老支部*和村民的故事。她的讲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又那么深情。有时,她望着远方,仿佛又回到了她的扎甘洛村。
谢彬蓉的讲述,如山涧清溪中潺潺的流水,她讲的故事,就像山野里竞放的野花。听着她的讲述,我感到她是多么伟岸、崇高。
一
她的父亲曾是一名抗美援朝战士,退伍后回到家乡,当了小学老师。她觉得军人很伟大、老师很光荣。受父亲影响,从小,谢彬蓉就萌生出两个梦想:当一名军人,做一个老师。
1993年,谢彬蓉以优异成绩从四川师范学院(现改名为西华师范大学)毕业,恰逢空军招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她便毅然报名应征入伍,实现了她的军人梦。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十年里,她从普通一兵逐渐成长为一名大校军官、高级工程师。
2013年,谢彬蓉选择自主择业退役,回到家乡重庆。退役后的生活安定而闲适,过了一段时间,“该怎样开启退役后的生活”成了谢彬蓉常常思考的问题。谢彬蓉想:自己身体还可以,时间比较自由,女儿也刚考上大学,总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谢彬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丈夫和女儿对她说:“你不是想当老师吗?去做一个学期的支教志愿者试试看,也好圆了你的教师梦。 ”
那以后,谢彬蓉开始留意全国支教的信息。2014年初,她从网上得知,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需要支教老师。谢彬蓉想起小时候,父亲曾给她讲过的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的故事。刘伯承离开大凉山时,深情地对彝族同胞说:“我们走了还会回来的,要帮助你们过上好日子。”谢彬蓉决定到大凉山支教。她立即和校方联系并得到同意,陪家人过完春节,2月22日就背起行李,坐着大客车,一路辗转来到西昌市附近一所民办小学,开启支教之路。
在这一学期,她通过各种渠道募资2万多元,帮助学校翻修了教室、改善了教学条件。一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教师梦也圆了,她打算安心回家了。但期末监考却改变了她的想法。她被抽调到乡中心校监考三年级的一个班,坐在讲台上,她看见很多学生一会就坐不住了。在巡考的时候,发现学生们的试卷上,试题答不上来,留着大片的空白,写的字也歪歪扭扭不成形。谢彬蓉心里特别难受:城市附近的学校都这样,那大山深处的学校,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她当即决定:我要留下来,到师资匮乏的大山深处支教,尽自己的努力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
二
2015年8月底,谢彬蓉到了美姑县扎甘洛村教学点支教。
扎甘洛村海拔近3000米,是一个只有四十多户人家的彝族村寨。教学点在半山坡上,三间土坯房还是70年代修建的。初来时,只有一个六年级班,共10个孩子。由于长期缺少固定老师,学生们上课断断续续,学习习惯很不好,上课随意走动。两位数的加减法也不会算,甚至有人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说不出来,10个学生的考试分数加起来才100多分。土坯房的窗户没有玻璃,漏风漏雨,冬天时课本教案都冻住了,她和孩子们的手也冻得握不住笔,谢彬蓉就用塑料薄膜把窗户蒙上坚持上课。冬天下着大雪,她把带去的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晚上睡觉盖三四床被子,也不觉得暖和。饭是夹生的,衣服洗了老不干;没厕所,她只能趁夜里或早起到村后无人的山里;连洗澡的基本条件都没有,她几十天才下一次山,去70多公里外的县城洗……
谢彬蓉说:当时的条件,确实很苦。但当过兵的人,没有吃不了的苦!
那时,村民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不重视。但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更加坚定了她坚持留下来的决心。
谢彬蓉说,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双眼睛。她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她正在上课,猛突然间发现窗户上的塑料膜被抠了一个洞,看见一双眼睛正专注地看着她上课。课后得知,看她上课的孩子是村里6岁的放牛娃莫格。尽管莫格还没到入学年龄,但他那双认真而专注地看她上课的眼睛,分明充满着对课堂、对知识的渴望。后来,莫格成了她一年级班里的学生。
孩子们年龄差异大、基础弱,谢彬蓉就分类教学。她把孩子们熟悉的土豆、玉米、核桃当作教具,教孩子们学习加减法;她自编朗朗上口的歌谣,教孩子们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她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孩子们自导自演,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她还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三
2014年,国家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谢彬蓉深刻认识到: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退役老兵,一个普通的支教志愿者,但受党和部队教育、培养多年,应该将个人梦想和国家需要紧密集合起来,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受传统影响,村民们的文明卫生意识不强、习惯还很不好。谢彬蓉决定从一些基本的小事做起。2016年暑假,她在重庆为孩子们买了很多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开学的时候,带回扎甘洛村,分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拿到这些东西,既高兴又好奇,纷纷问:“老师,这是干什么用的?”谢彬蓉告诉他们每种物品的用途,手把手教他们洗头洗脸刷牙。当孩子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新模样时,一个个笑得像大凉山盛开的索玛花!她还教孩子们站军姿、走队列、做广播体操,让他们懂规矩、讲礼貌。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孩子们把这些知识和习惯带回家里,教父母学习,讲文明爱卫生慢慢在全村蔚然成风。她还把孩子、家长、村干部,带到西昌、重庆、北京等城市,让他们切身感受现代文明的繁华,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年过去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在大凉山遍地开花,乡村振兴正在大凉山火热地展开着,大凉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孩子们也变了,他们陆续从大山来到重庆、成都、杭州等城市读中学、上大学、就业。2023年9月,全乡撤点并校,扎甘洛村的孩子们都集中到新建的中心学校上课。新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充足,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四
现在,谢彬蓉不用再去扎甘洛驻点支教了。但是,那一声“阿嫫”,一直温暖和感动着她,也让她一直牵挂着那里的孩子们。
谢彬蓉永远忘不了2015年6月的那个下午。班里的小女孩儿尔西生病了,她背着小尔西回家。小尔西的父母都上山干活去了,屋里没有人。谢彬蓉就在屋子里陪着小尔西,等她的父母回来。突然,小尔西拉着谢彬蓉的手,怯怯地叫了一声“阿嫫”。谢彬蓉立刻愣了:“阿嫫”,那是彝语“妈妈”的意思啊!谢彬蓉一把将小尔西搂在怀里,眼泪就流了下来。那是被信任、被需要的泪水,也是幸福的泪水。从那以后,不管到哪儿,尔西都叫谢彬蓉“阿嫫”,班里其他孩子也叫她“阿嫫”。
哪有妈妈丢下孩子的呢?现在,有11个扎甘洛村彝族孩子在重庆市的学校读书,谢彬蓉是他们的家长。孩子们时常和她分享学习上的进步,倾诉生活中的烦恼。寒暑假时,谢彬蓉就把他们接回自己家里,陪伴他们学习、生活。每逢国庆、彝族新年等节日,她还要回到扎甘洛村,和村里的孩子们在一起。
五
从广州回到重庆,就是“五一节”。尽管这段时间很辛苦,5月1日,谢彬蓉就马不停蹄地坐着汽车,到心心相念的扎甘洛村,和乡亲们一起过节日。看望她的孩子们,给孩子们讲课、一起学习。回到重庆,把在重庆学习的11个孩子接回家里过节。5月8日,她又到民族中学参加半期考试小节家长会。
谢彬蓉很谦虚。她说:支教这十年,我只是发挥余热,为山区教育做了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但是家长们和孩子们总是感谢我教给了孩子们知识和好习惯。其实,我更应该感谢孩子们,是他们接纳我成为他们的老师,让我圆了教师梦!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我感觉很快乐很幸福。
常说“十年磨一剑”。作为一个军转干部,谢彬蓉最初只是想支教一年半载“圆梦”,当看到大凉山深处更需要支教老师,毅然到更艰苦的扎甘洛村,以军人的刚强和坚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贫困孩子送去了知识,点燃了希望。她还自觉融入到脱贫攻坚战中,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彰显了一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服务人民的本色与初心,也是军人退役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充分体现。
每年春天,大凉山漫山遍野都是鲜艳的索玛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讴歌的是教师的高尚品格。谢彬蓉不就是甘愿做的那抔春泥,护爱着像索玛花一样娇美的孩子们艳丽绽放吗?
我仿佛看见,在扎甘洛村黄茅埂群峰上闪烁着一束光。这束光,就是谢彬蓉,闪烁着的是她的大爱情怀。
(作者系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