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谁的老师,柏拉图是谁的徒弟或者是谁的老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6 16:16:19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这篇对话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他提到一个理想国,这也是最早的乌托邦。第二部分是讨论哲学家的定义,因为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第三部分中主要讨论各种体制的利弊。 在《国家篇》中最开始要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后由于从大处往小处看更容易,所以转向讨论什么是国家的正义。这里他先假设出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国家,然后再去讨论它身上哪些美属于正义。

柏拉图还描绘的乌托邦的大致轮廓。他认为这个理想国中应该有三种人:普通公民、士兵、卫国者。卫国者的人数要比另外两种少得多,但是只有他们有政治权力。其他两种人中特别优秀的孩子可以得到提拔,卫国者中非常差的人可以被降级。柏拉图主要讨论了卫国者这一阶级,他从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考虑了如何才能使卫国者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无论哪个方面,他都提出了许多建议。

比如教育,理想国的教育分为两个部分:音乐和体育(当时的音乐和体育比较广泛,类似现在的文化和运动)。他认为男女是平等的,都需要接受教育,并且同样都可以成为卫国者。被选定当卫国者的男女需要住进同一间房屋,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在理想国,婚姻是个人对国家尽的一场义务。生育是第一位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带走,没人知道哪个孩子是自己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便称每一个长辈为父母,这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会。

经济方面实行共产主义,每一名卫国者只有一处小房子和简单的食物,没有其余个人财产。人们之间没有贫富之分。这一切都是为了理想国中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个阶级。

神学方面,理想国中政府制造出神话是为了蒙骗公民。柏拉图说过,撒谎是政府的特权。比如他们用抽签的迷信方式安排婚姻,欺骗公民。柏拉图希望有一些神话能蒙蔽欺骗所有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音乐方面严禁吕底亚和伊奥尼亚的乐曲,因为这些乐曲中含有让人消极的成分。被允许的只有表现勇敢和和谐的音乐。

在个人体质方面训练比较严,只允许吃鱼和肉,而且必须是烤的,还不能加佐料。柏拉图声称这种饮食让人永不生病。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的乌托邦是一个幻想的世界,但在柏拉图眼里,理想国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是一个幻想,当时柏拉图也许真的想要去实现它。他的许多规章制度是经过斯巴达验证过的,当时哲学家从政是完全可行的,毕达哥拉斯就是一个证明。当时殖民地非常自由,柏拉图及其追随者要是想去西班牙沿海地区建立起一个理想国是完全可行的。可惜当时柏拉图没有这样做,他去了科林斯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殖民地商业城邦叙拉古,而当时的叙拉古正处于战争状态,忙于与迦太基人争夺海上贸易霸权,他的政治抱负也随之破灭。再之后马其顿兴起,诸城邦衰落,这种政治实验也变得彻底不可能了。

柏拉图是谁的老师,柏拉图是谁的徒弟或者是谁的老师(5)

其次是: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其中“理念论”可以说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石。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是谁的老师,柏拉图是谁的徒弟或者是谁的老师(6)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讨论是什么“哲学家”的话题,并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说哲学家是喜欢探究真理的人。那怎么探究呢?他们并不是沉浸于新事物中,而是清醒地去认识新事物背后的道理。沉浸的人只会获得一些表面的看法或见解,而真正的知识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道理。所以,柏拉图也提出。感官能感触到的表象问题属于意见,而背后隐含的永恒的问题属于知识。例如,你看到好看的花、漂亮的衣服、精彩的歌舞,这都属于意见;如果你能从中看到背后的美,那它就是知识。

柏拉图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做坏事。一起事物都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前,这听起来跟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何其相似。但柏拉图认为,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说法是矛盾的、不真实的,但是现实中的事物却又符合这种矛盾,因此现实中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所以赫拉克利特会说:“我们踏入的既是同一条河流,又不是同一条河流。”柏拉图的认识论也受前人影响。

柏拉图是谁的老师,柏拉图是谁的徒弟或者是谁的老师(7)

表象和真理的论证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例如,每一只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同一个“猫”字来指代。无论个体猫是生是死,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说明这个字包含着不同个体的共性。这是逻辑部分,与形而上学部分没有关联。

如果按照理念论中的形而上学部分来讲,“猫”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唯一,只有上帝创造出来的那只猫是猫,世间每一只猫个体都有一部分它的特征,都是这只猫的现象。《国家篇》中柏拉图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理念论”学说。他认为,拥有同一个名字的不同个体之间肯定存在着同一种“理念”或“形式”。例如,“床”这个概念就是“理念”,各式各样的床则都是现象。从这些现象身上只能得出意见,从概念身上得出的则是知识。哲学家关心的是能得出知识的那张床,而非世间各式各样的床。

关于柏拉图的“理论论”,最为著名的就是“洞穴比喻”了,他将不懂哲学的人比喻为被关在洞穴中的囚犯,这些囚犯因为被锁着,所以只能看着眼前的墙壁,不能转头。他们的背后生着一堆火,他们只能看到墙上自己和其他东西的影子。他们无法回头,不知道有火,便以为墙上的影子是实物。某一天,一位囚犯逃离了洞穴,并发现了真相,发现自己以前被影子骗了。如果是哲学家,他定会回到洞中将真相告诉大家。但是在别人眼中,他肯定是傻子。

尽管有许多错误,但是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仍旧是哲学上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在生活中表达所用的语言中,不可能全是理论性的词汇,必须用到“人”、“狗”、“猫”之类的一般词汇;如果不是这样,人们语言中只有理论性的词汇,那它们将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我们怎么假设,采取何种论证方法,都得不出柏拉图的理论,都与柏拉图所说的相违背。原因是,首先柏拉图没有弄清哲学上语法的用法。比如说,我们可以说花是美的、蝴蝶是美的、衣服是美的。这里美是它们的共性,我们不会说美是美的。柏拉图犯的错误就是认为“美是美的”;理念原本应该是个体之间的共性,但是柏拉图却把这些共性又当成了个体。到后来,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巴门尼德篇》中进行了自我批判。这也是历史上哲学家进行自我批判的先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