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陈词中陈词意思,陈辞与陈词的区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6 19:43:29

每个人都活在一个时代之中,如果一旦长期脱离现实,不仅无法获得稳定的物质保障,而且还会让自己变得极其闭塞。诗歌是反映时代的文学作品,从古至今,那些传世佳作都深深地印刻着才子们所生活时代的标记,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后世读者。

诗人必须活在时代之中,并将时代的痛苦、欢乐,以及希望、动荡等情形记录在诗行,如此才能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方可成为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比如战国时代的屈原,还有北宋的苏轼,都是载入文学史的杰出才子。他们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就,都是由于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相结合。

慷慨陈词中陈词意思,陈辞与陈词的区别(1)

郭沫若年轻时代也是如此,他是近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21岁时赴日留学,并在异国他乡组织过爱国社团。这一时期郭沫若一边刻苦学习,一边进行文学创作,著名的诗歌《凤凰涅槃》就写于作者26岁时。

两年之后他又出版了诗集《女神》,此后又完成了历史剧《卓文君》,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下面分享郭沫若投笔请缨,写下一首七律,慷慨陈词,尽显赤忱之心。

慷慨陈词中陈词意思,陈辞与陈词的区别(2)

归国杂吟

作者:郭沫若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愿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

慷慨陈词中陈词意思,陈辞与陈词的区别(3)

郭沫若虽然与鲁迅从未谋面,他却希望能够在鲁迅先生那里“亲聆教益、洞辟胸襟”,可惜这样的愿望最终无法实现。

有一次郭沫若读了鲁迅的那首《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倍感凄凉,尤其是当他轻声吟诵“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郭沫若便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那一瞬间,他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内心的怒火和悲情,也立刻联想到灾难深重的华夏大地上,无数贫苦百姓正遭受着煎熬和蹂躏,于是他便下定决心回到告别了十年的神州大地,并依鲁迅这首诗之韵,创作了这首七律。

慷慨陈词中陈词意思,陈辞与陈词的区别(4)

诗的大意是:又到投笔从戎、主动请缨之时,诗人决心抛妻别子,隔断藕丝之情,义无反顾地回国参加抗战。诗人离开祖国将近十年,虽然经常怀念故土,却只能空余满腔血泪。他乘坐轮船,在大海上整整颠簸了三天,终于看到了飘扬在祖国上空的抗日旗帜。

只要能够为抗战尽力,诗人愿意将自己的尸骨埋在祖国大地,他不仅以此为荣,而且还感到由衷的欣慰。诗人以一片赤诚、并融入一腔血泪,真诚地谱写出这首诗。他热切期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奋勇*敌,坚决打败日寇的侵略。

慷慨陈词中陈词意思,陈辞与陈词的区别(5)

篇叙述了作者准备回国的决心,“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诗人虽然在他乡学有所成,日子也过得舒坦,可是他并未忘记祖国和人民正处于危难时刻。作为一个具有良知、也有责任感的诗人,他要效仿古人投笔从戎,并不顾个人安慰,也不管妻儿的抱怨,勇敢地投身于抗战,这也延续了诗人当初积极参加北伐的勇气。

颔联抒写诗人思乡之苦,并表达了他回到故乡的兴奋之情,“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郭沫若当初离开祖国,主要是为了躲避敌人对他的追捕。虽然海外留学生活丰富多彩,可是诗人却并未忘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国,入声字)

尤其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他再也无法独自苟安,并不断联系朋友,想方设法地希望早日回归。十年的留学生涯不算短,三宿的颠簸也相对很长,而当他看见抗日大旗迎风飘扬时,他顿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慷慨陈词中陈词意思,陈辞与陈词的区别(6)

愿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作者在这一联立下誓言,他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不惜披肝沥胆,更愿在沙场征战、马革裹尸。为了表达自己的一腔精诚,他慷慨赋诗,以证明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绝无虚言。诸夏,即华夏的意思。

四万万人齐蹈励,同心同德一戎衣”,结尾是作者发出的倡议,他希望华夏儿女都不要继续沉睡不醒,更该自觉地拿起武器,团结一致,为了赶走日寇而流血牺牲。(德,入声字)

郭沫若的这首七律以爱国思想贯穿全篇,字字含泪,句句深情,尽显作者的一片赤胆忠心。尤其是起首和结尾更显慷慨激昂,表达出久居异乡游子浓烈的乡愁,更体现出诗人肩负重任、渴望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值得人们拍手称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