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木材》、《陶瓷》之后,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的课程,探究方法有相似之处,利于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熟练选择探究方法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金属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金属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与用途。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光泽、能传热、易导电,有延展性等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的探究。
教学准备
木条、塑料条、金属条、烧杯、热水、铁钉、小锤、砂纸、粉笔、电池、小灯泡、导线
教学过程描述
一、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五金店的视频录像,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里都有什么?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从生活入手,感性了解金属的种类。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特性的兴趣】
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1.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这么多的金属,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金属的秘密,你想探究金属的哪些秘密?预设:我想知道金属是怎么来的?我想知道金属有什么特点?我想知道金属是否会变形?我还想知道金属的用处有哪些?我想知道金属有多少种?
2.引导有根据的猜想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一些材料的用途,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金属会有哪些特性?说出你的猜想理由。
预设:我觉得金属易传热,因为热水壶放在火上,里面的水一会儿就开了。
我觉得金属能导电,因为电线芯就是用金属做的。
我认为金属耐磨,磨石头的刀片就把石头磨得很光滑。
我认为金属会发亮,妈妈手上戴的金戒指就闪闪发光。
我认为金属会变形,易拉罐就是用金属做的。
我觉得金属不吸水,铁桶里的水不会少。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易传热 能导电 耐磨 有金属光泽 会变形(延展性) 不吸水)
【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出金属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理有据才是科学的猜测?】
3.引导设计探究方案
谈话:同学们提出这些金属的性质,能用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猜想是否正确吗?你们瞧这是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器材。
(1)出示实验器材,认识实验器材。(木条、塑料条、金属条、烧杯、热水、铁钉、小锤、砂纸、粉笔、电池、小灯泡、导线)
(2)确定实验主体,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3)请同学们根据桌上的实验器材,制定出实验方案,填写记录表。学生组内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主题 | 金属有( )的性质 |
实验方法 | |
我们的发现 |
(4)交流实验方案。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一下:你能提出哪些修改意见或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快速的运用简笔画进行板*录
(5)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
小组合作按步骤完成实验;
做好记录,写上你们的发现。
(6)学生实验
(7)交流实验发现总结实验结论
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提出问题—科学猜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小组讨论有表格提示,实验设计有有结构的材料选择,探究活动有规范的步骤,注意事项的明确提醒,探究活动完成有效。
三、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大家通过了自己的努力了解了金属这么多的特点,由于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能导电、有延展性,所有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
(1)学生交流
(2)教师课件补充
如:各种各样的导线、金属装饰物、金属矿石等。
科学知识要为生活服务,通过师生对金属应用的交流,懂得材料的应用是基于材料性质的。
四、制作金属饰物,进行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金属制作的小饰品,铜丝弯成的自行车、易拉罐制作的家具、花盆等。请同学们回家用金属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小饰物。
五、体会与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一般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单一问题的探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渡到全过程的探究。
《金属》一课,为了研究金属的特性,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对学生能提出金属具有传热性早有预设,所以在预设中的问题,教师也要把预设的答案考虑周到,探究传热性的实验很多,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生成探究预案。
活动由学生预测——交流预测思维——实验验证三个环节构成,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金属传热的认识。这个活动一般的做法是学生预测小组内讨论金属有传热的特性,然后以全班言语交流的方式呈现学生预测传热的思维。
实验验证后,又在交流中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通过实验后学生探究到的金属传热性现象。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在研究活动中问题一连串,指导学生呈现思维和实验结果,面对小学生,这样的语言交流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不能卷入,教师指导得很累。
而本节课老师采用问题的指导,预案的指导,结合简笔画的形象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一、在教学观念上体现新课改的指导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提问题-猜想-设计-操作-结论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方案。 注意提醒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不大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化,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
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金属物品,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经历“问题-猜想—设计—操作—总结”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认识了金属的特性。发展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在课堂评价中体现
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概括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可奈何的、消极被动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生命和动力,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你真是个认真的孩子,做实验就要有这种认真的态度。”“你很爱动脑,真像一个小科学家!”“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这些句子的运用,既使教师有节奏的控制着课堂教学过程,很好地当着“组织者、引领者”,又使学生感到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全身心地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在课上,老师经常说:“你真行!真不错!太棒了!”这些感叹句,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而且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即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让评价内容更有具体针对性,这样教师的指导更有效。
三、在教学互动活动中体现指导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关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教学上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然后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小学科学教学鉴于学科的特点,探究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做足,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科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