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考失败不代表人生失败。举个例子:伍佰。伍佰本名叫吴俊霖,他中学的时候曾经成绩很好,有一次考试五科都考100分,所以同学们给他起绰号叫伍佰。然而天意弄人,伍佰高考失败了(台湾地区叫“大学联考”),于是他决定当歌手,所以台湾少了一个写字楼白领,多了一个开演唱会不用自己唱的牛人伍佰,你说呢,伍佰高考失败,是好事,还是坏事。
02
高考最大的BUG在于:它不考性格。
一个考生性格是好是坏,外向还是内向,胆小还是勇敢,决断力强还是优柔寡断……这一系列的性格特质,高考是考察不出来的,但问题在于:性格决定命运。人生的结局偏偏是由性格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说:所谓“高考重要”就是薛定谔的那只猫:高考重要,但说穿了也没有十分重要。
03
人有问题,就算高考成功了,人生也会出问题。
人没有问题,就算高考不成功,在各行各业也可能干出成绩。
正例是著名企业家马云。马云高考三次,才考上专科,后来才专升本的。然而,马云的成就很大。
反例是诗人海子(查海生),天才,尖子生,考上北大法律系,毕业之后,竟然卧轨自*了,为何?因为他得了精神分裂症。
04
如何用一句话高度概括高考的意义:
高考成功大概率可以决定你人生的下限,但绝对不能决定你人生的上限。
05
从人的整个一生来看,比高考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各项大事上面抉择正确,例如:
你工作是否勤奋,是否认真,有没有耐心,是否有检查工作的习惯、是否有不出错的意识,是否有超预期的工作表现,这决定了你在职场上能否成功,能不能升职加薪,越爬越高。
你在选择人生伴侣这件事上能否保持高度理智,是否懂得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能否找到合适满意的伴侣,能否和伴侣和谐相处,是否有智慧经营优质的婚姻,这比高考更难考。
工作两三年左右,你在“继续打工”和“想办法自己出来做老板”这件事上,是否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是巨大的分水岭。
以上这些事情,都比高考更重要,当然了,这也不能说明高考不重要,想说明的是:人生确实有很多事,真的比高考更重要。
06
世上最大的那门考试,其实叫做“人生”,而且是开卷考试。
在“人生”这场漫长而且真实的开卷考试中,人的综合素质慢慢地、一点点地考出来,到了四十岁左右,成绩基本出来。
07
刘强东从江苏农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他念的是“社会学”,但是他毕业之后,在中关村电脑城租了一个柜台,也就是一个摊位,卖什么?卖刻录机、CD光碟VCD之类、组装电脑,摊位商号叫“京东多媒体”,名牌大学“社会学”的本科生出来卖光碟,说明什么?说明他大学念的那个书和他创的这个业是没有关系的,换句话说:
表面上的故事是这样的:农村穷孩子刘强东刻苦学习、高考成功,上了人民大学,后来成了京东的老板。
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农村穷孩子刘强东刻苦学习、高考成功,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念“社会学”专业,才发现自己走了弯路,他对“社会学”没有兴趣,他骨子里、血液里的经商本性,把他推向了商海,结果刘强东在商海做出了大事业。
结论是这样的:并不是高考改变了刘强东的命运,而是:那本来就是刘强东的命运。
08
高考成功,大概率能决定你的人生至少有中产阶级水平,但你能否跻身社会上层,则要看你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高考失败,并不能说明你人生失败,尤其在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其实人成功的机会可以有很多,大浪淘沙,综合能力强的人,最终都会脱颖而出,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09
1904年,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我们一起来看看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后来到底有多大出息。
状元刘春霖在考中状元之后,去了日本留学,然后回国,在直隶谘议局、大清谘议院担任议员,然后在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担任监督一职。大清亡了之后,刘春霖先后任职袁世凯的总统府、中央农事试验场,再后来,担任直隶教育厅的厅长,1928年辞职不干了,然后就闲居在北平、天津等地,1942年病逝。可见,我们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建树和出息,不过当然,由于他有优秀的学养和履历作基础,他的人生状态,始终都可以维持在中产阶级以上。
而榜眼朱汝珍,这个广东清远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出息,民国期间,他在香港主持孔教学院的办学工作,也曾经担任香港孔圣会的会长,然后又担任香港清远同乡会的会长,等等,后来也是在1942年病逝。
探花商衍鎏,考取功名之后,他去了日本留学,然后他去了德国,在德国汉堡一家当时名叫“殖民学院”的大学里做教职人员,一战期间回国,做过大总统府谘议、江西财政特派员等职位,再后来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解放之后,商衍鎏担任江苏省文史馆副馆长、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1963年病逝。
总之一句话: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维持在中产阶级以上,但是:三个人都没有特别大的成就。
10
我查了一下档案,清朝268年江山,一共产生114名状元,其中真正在历史上留名的,只有翁同龢、张謇两个人,其余112个状元,都没有太大的建树。
我又查了一下明朝:明朝276年江山,一共产生了90个状元,其中在历史上留有鼎鼎大名的,你猜有多少个?答案是:一个都没有。零。
是的,明朝90个状元,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一个都没有。而在明朝的历史上,那些做出大事业的、鼎鼎大名的人物,你比如说袁崇焕、张居正、戚继光、海瑞、郑和、严嵩、李时珍、于谦、宋应星、王阳明、方孝孺、胡惟庸、郑成功、熊廷弼、史可法、徐霞客、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等等,没有一个是状元出身。
同理,清朝也是这样,那些在清朝时期建树较大、名气较响的人,例如说林则徐、刘坤一、李鸿章、沈葆桢、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谭嗣同……等等这些,也没有一个是状元,反而,他们的科举考试成绩,并不突出。
其中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还都在科举考试中,曾经有过落第的经历,例如李鸿章就曾经在1845年的会试中落第。然而这些人,都在他们后来的人生路上,都反超了当年在科举考场上考赢他们的那些状元们。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一场考试,其实不能真正决定你的一生,真正决定你一生的,归根结底是你的综合素质。
11
在2000年前后,大学生相对稀缺,大学考上考不上,命运差别还挺大,尤其赶上2001年入世之后,中国遇到了十几年的极速发展,叠加2001年到2015年这十五年的房产价格翻10倍,所以在2000年前后上大学意义很大,确实能改变命运。
然而今天呢?世道变了。文凭贬值了,大学生已经供过于求,你本科,他硕士,他还博士,没完呢,人家还海归本科、海归硕士、海归博士,而且人多势众,所以呢,今天还指望高考“一考定终身”那就刻舟求剑了,现在上完本科能找个3000元工作就算不错了,很多还找不到,时代变了,高考虽然也仍然算个事,但它的重要性和以前相比,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大家都有文凭,拼的就不是文凭,而是真本事,是智力,是情商,是认知,是人品,是孩子整个人的德性和综合素质,到了四五十岁,人是什么货色,就混成什么结局,大致不差,所谓“一考定终身”其实只是一个假象,真相是:人的综合德性决定了人的一生,马化腾当年念深圳大学,比清华北大逊色多了,然而同一年上清华北大的,哪个事业做得比他好。
12
《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报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当年调查结果,显示了这么一条信息:“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13
老冯是小地方来的,当年高考,语数英三科综合分全县第二,大学念法学,今年45了,没多大成就,整天为粉丝码字,和我本科学的专业没有关系。码字就是我的命运。我早在中学时代,就酷爱写作,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这是在骨子里和血液里的东西,人走遍千山万水,最终还是回归自己本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