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本作者到剧本发行工作室,从剧本*线下店家到剧本*主持人再到玩家,本文试图窥探这个诞生于时代转型中的新兴行业。
剧本*主持人这份职业前景可持续吗?本文访问了3位剧本*主持人,了解他们的真实职业状态。
剧本*产业链前端,首先是作者创作剧本。新作者很难破圈,大部分新作者创作剧本收入极少,一些较为有名的作者又合约不断忙不过来,收入也相对较高。作者群体中大部分都是学生;还有一部分是网文作家转型,网文红利消退后,头部作家吃版权,腰部作家求转型,底部作家考虑换行;另一部分是职场白领因为爱好兼职写剧本。
一些较为有名的作者有主动找来的合约,而大部分普通作者,创作好剧本提交给发行工作室,发完简介给发行商后签保密协议。如果稿子不合格则会被退稿,进入到制作阶段剧本才有可能被发行,然后根据剧本火热程度获得分成。如果顺利,一个剧本一般需要等待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获得收入。
大部分作者会选择与剧本发行工作室合作,工作室团队化运作可以帮助作者更有效地发行剧本,在版权保护、美工、印刷、宣传等方面更有效。
一位剧本发行工作室的负责人介绍称,他们一套售价450元的盒装本,已经售出接近1000套,一套城市限定本(限定城市售出数量)售价2388元,一套城市独家本(一个城市只有一套)售价6800元,销量都不错。
在武汉市江汉路开剧本*线下店的陶先生说,“我的店有4个房间,我去年光在剧本方面的投入就达到6万元左右,剧本淘汰速度很快,我给店里定的指标是每个月至少要有5个新本。”
除了线下剧本*门店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线上剧本*同样有一定规模。线上剧本*一般都是通过社群化开展,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线上剧本*,主流人群为16到25岁之间,以学生和青年为主。开一场线上剧本*,每位玩家的均价在15元一场,一场在1到2小时之间,而线下,则是3小时起。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查询,一二线主要城市的剧本*门店广泛分布在商场、市中心等写字楼,因为一些商场萧条租金调节、写字楼空置率较高,剧本*门店得以用更实惠的成本布局在城市的繁华地带。
2003年以前,大部分居民以商场消费为主要阵地,自非典开始,居民逐渐习惯了网购;2007年网购开始爆发,大部分商场的客流下行,随着移动互联网爆发,资本与电商又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除了一些新型、创意型的商场和极高端的综合型商场,大部分商场逐渐聚焦餐饮和儿童,传统商场大部分都在寻求转型,一部分尝试转型文创,大改此前的柜台模式(剧本*门店一部分原因是基于这种背景得以在商场占据门店)。
2019年,剧本*概念在中国掀起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