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认同一点,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全体干部群众在大操场里开大会,会议结束后人们沿着北街往下走,人很多,一辆墨绿色的甲壳虫车从北市场沿着龙州大街在人群中满满挪动,往东走。当时的人们都没见过这样的车,又小又可爱。人们纷纷上前抚摸车,并议论:
“哎呀,摘个王八盖车真不赖。”
“嗯,斗是,斗是”
“摘样的车肯定压不着人儿,也创不死人,这么轻。”
“哎呀,窄车真DEI。肯定可贵里”
“哎呀~~~~~我里脚………压我脚蓝。”
被压脚的同志到中医院拍了个片,确实一个脚指头的骨头断了。
据过来人讲,当时的人们说话很少使用成语和名词。你要是说个成语比如:"哎呀,这雹子大哩,一片狼藉!"或者把吉普车叫做“越野车”,你肯定遭到众人围观,在别人的眼神中,你自己都觉得臊蔫蔫的。
河北行唐方言在方言区划上属北方方言中普话区的张呼片与冀鲁官话石济片的过渡带。
行唐方言大致可分为四个(或五个)区域。覆盖全县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
即从西北山区直到东部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通行的是行唐的主体方言;东南部即县城以南从北高里向南沿磁河北岸向西延伸一块不算小的地方,使用的则是非常切近新乐口音的方言,如果细化的话,这个“新乐口音区”还可一分为二,即以习村为中心的“只里音区”与以安香为中心的“安香音区”,虽然都近新乐口音,但细听还是有区别的,分为两个语音区亦可;北边是切近曲阳口音的一小片地域,大概也只有团山、孤山、西石邱及再向南的水泉、科头等几个村庄,人们用语言交流时除没有那么频繁而浓重的“儿化”倾向外,语调是与曲阳话大体相似的;还有一个更小的语音区,是翟营乡西部的南霍营,人们使用的是灵寿口音。
行唐境内使用范围最广、最能体现行唐方言特点的乃是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行唐人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没有”的读音
全国独一份,读作 mǔ jia
例如:
你吃饭了吗?
木架哩
你们干什么兰?
嫑(biào 行唐读四声,全国好多地方有这个说法,但官方读音是二声)闹蓝,都是一个村里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哩,有什么意思安?
有一个字是这样的:
这个字常在港台剧上看到,在字典上念 mǎo ,意思是没有的意思。这个字在北方一般念作mú mǎo mào mao me bǒ mè也就这几种读音,但确实没有mǎ的读音。小编翻遍了字典,也没有找到汉字中对应的字。全国独一份应该是无可争议的。
其次谈谈行唐方言中的用字用词。行唐方言中的字词,应该说与普通话相比除发音不够准确外,大部分还算规范,但其中一些特点(甚至可以说是毛病)也格外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有大量讹音字词。讹音即读音不准确,把标准语音念得变了音而令外人听不懂。在行唐方言中,这类现象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就象这个“讹”字,本应读为“é”,而在行唐话中则读为“wò”,这一“wò”就讹出许多想不到的字词发音来,如“了”、“啦”做助词时一律读为“lān”,黄土高原上的方言“横是哩”(就是)到了行唐人之口,便又省略又转音,变成简单两个音节“hóng哩”,如此读法,行唐之外的人听起来,怕是不亚于外语。有时,一些字词在行唐方言中可以讹读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我们村所在乡是独羊岗,行唐方言读作“东阿岗”;东南边一村叫郑家庄,行唐方言读作“郑阿庄”;北边的东、西市庄旧称使南庄,行唐方言读作“申阿庄”。如果一个村一个村来辩析,还能勉强找出点读音上相似相近的因素来,但能够把“羊”、“家”、“南”三个读音相差甚远的字都能读成一个“阿”音,令人不能不佩服我们行唐人在语音上天马行空无羁无绊的灵活性了。
二、有不少冷僻字词。在行唐地名中,“栢 朳 ”的“栢 ”等冷僻字就足以让我们的字典难堪的了,却还偏偏有一些有音无字的口头字词,在直接向中国文字学、语言学挑战。当年在公社工作时,到某村下乡,几个不甚识字的村干部得意地给我讲起他们“大文盲难倒大同市”的故事。那年,他们外出到山西的大同市办事,晚上要住旅店,按例是要登记姓名身份的。他们见服务台上小姑娘天真,便想开个无甚恶意的玩笑。小姑娘问:“姓名?”,一人抢先回答:“高老biāng”。小姑娘愣住了,想了半天红着脸说:“对不起,换个人登记吧!”,又一人往前一挤说:“那就写我,刘老piā”。小姑娘不禁大窘,叫来经理,经理思谋了好一会儿意识到是在开玩笑 ,才哈哈一笑一语点破。这两个字,拼音拼得出,说话读得出,然而在任何字典上都找不到此类读音的字,但在行唐方言中,它却实实在在是两个形容击打物体所发声音的象声词。
三、有不少转义字词。属于这一类字词的大体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来由的转义,如“寻觅”一词,本是古语,意思就是寻找。要寻找就须东看看西看看,到了行唐方言中,舍弃其本来的含义,只取其寻找时的动作,“寻觅”就变 成了胡乱转悠查看,偶尔也指拿到了什么东西,发音则由“xún mì”变成了“xuē mò”。另一种是无来由的转义,如一个“怯”字,本义是指胆小害怕,但到了行唐方言中,其所表达的意思一下子转移的没了边,衣着讲究曰“怯”,谈吐文雅曰“怯”,装腔作势也曰“怯”,语法规则于是大乱。
四、有一些自造字词。行唐方言不仅善于“造词”,而且善于“造义”。造词者,如称“蹲”为“鼓堆”(读作gǔdēi)、称欺负或打骂为“降巴”(读作xiāng bà)、称厌烦忧虑为“格腻”等等。这些词,大概一出行唐县境就难以有人听懂;造义者,不妨以前几年流行全县的一个语言现象为例。那一年,一个来源于村妇对骂极其不雅且又隐晦的词“年幼”忽然大行其道。这个词的原义不宜解释,但那时在行唐,却几乎成了所有褒贬人的语汇的替代词,但凡形容人能干、能说、能跑乃至俊丑精傻、富贫雅俗,无一不用“年幼”称之,在连续两三年时间里,在行唐话中,凡涉及到人或行为,简直无所不“年幼”,以至形成了一种于文于理都不通却又总能让人心领神会的奇特语言现象。
五、有个别古遗字词。在行唐话中,有些现代人已听不大明白但却是传承古语的字词,虽然已不多,但也偶尔出现。如软体类虫子,行唐人统称为“步蠖”(读bühuò)但不知是讹读还是望字生音,行唐话中是把“蠖”字读为“juè”的。
尽管如此,行唐话却仍然象是行唐的一张名片,成为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甚至是证明和信物。这有点象一位革命导师说的无产者可以凭借一曲《国际歌》在全世界找到知音和同志,行唐人可以凭一口行唐话结交同乡并取得信任。二十年前,我在乡里管乡镇企业,一次和企业负责人到内蒙古的包头出差,谈完业务,在大街上边逛边谈,忽然一人拦住去路:“河北的?”我们点头。又问“行唐人?”我们又点头。那人一下子激动起来:“哎呀,一听话音就是老乡啊,快回家坐坐!”陌路相逢,虽感亲切却也不便轻易打搅,于是我们婉拒,那人见我们实在不去,便说:“我是行唐××村的,家里还有弟兄姐妹,哪天回去,麻烦给家里捎些东西行不?”,见人家如此信任,我们不好推辞,便一口答应。第二天,那人果然将两个包裹带到我们住处。回来后,我们立即打听到那人的亲属,将所托物品交付。你看,一个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人,仅凭听到讲的是家乡话,就如此放心的以财相托,这份信任,不就是来自于那口既平且硬的行唐方言吗?
写到此,也不得不说说行唐方言中的糟粕。众所周知的就是行唐人说话时不自觉就夹带进去“××”两字。说得多、说得久了,人们不再留意那两个字的本义,只是随口带出,这两个字其实是连语气助词的作用也没有的。记得当年在公社,一群人在院里聊天,一个从县直下乡搞计划生育工作的年轻姑娘参与进来,一番话中夹带进一大串那两个字。老秘书实在听不下去了,正色道:“这闺女,说话也不拿捏着点,让人笑话哩!”这位姑娘却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说:“笑话什么?没听人家都说‘行唐话,大时行,不挂××不好听吗?’”一群人一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但是,尽管有种种不足,对于行唐人来说,家乡的土话却无疑是最动听、最悦耳的。
小编整理一些行唐话(不全请补充)
一:时序与方位
今儿个 今天
明儿个 明天
后儿个 后天
前日个儿 前天
夜里个儿 昨天
夜里黑牙 昨天晚上
黑呀 晚上
过年 明年
后年 明年的明年
年剩 去年
前年 去年的去年
上头 上边
下头\地呀 下边\下面
里头 里面
外头 外面
当价 中间
东沿子 东边
大东沿子 东边更远的大约位置
二 人际称谓:
小小儿 小男孩
半不桩子 少年男孩
汉门 成年男人
小妮儿 小女孩
大闺妮 成年未婚女子
娘门儿 已婚女子
对号子 同名字的人互称
当家子 同姓\同族人的人互称
哈门 他们
nia 门你们
三 生活用语
皮脸 脸皮厚,多指顽皮
降巴 训斥
湖弄 欺骗
眼器 羡慕
捉虎 坑骗
背兴 倒霉
胡沁 胡说
砍亏 吃亏
没价 没有
凉么找 快点
浪叫 叫唤\喊叫
猪贱 讨厌,斥人之语
使废 因为生理或者心理幼稚,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的行为
篇脸 炫耀\出风头
奶贺 抚养
尖赌 说话\行为不饶人
对晓 告诉
怪好 很好
敌包 擦屁股
添屁户 对有钱有势的人巴结奉承的行为
个来急子 反悔\耍赖皮
秃添友子 传闲话,挑是非
劁不净 坏毛病屡教不改
能带 鼻涕
粑粑 屎
喝拉 涎水
迟骂糊 眼屎
耳碎 耳屎
屁户蛋儿 屁股
胳肘窝 腋下
嘴嘴 乳房
噶古 东西质量不好\人性不好\儿童顽皮
言对儿 正好
言是 正是
哄里 大概
哄不准 大概不是
咋儿蓝 干什么\什么事
百不咋儿 没什么
结记 挂念
滤须 留心\看到\
攒忙 帮忙
涕户 哭
不砸不砸 简单品尝食物味道
吸溜 用嘴吸食
裤除 炖或熬食物.前面加量词后面加儿,表示数 量,比如:一裤除儿
瞎蓝 浪费
耷拉 下垂
蔫读 动作慢\没精神
支冷 挺拔
古对 蹲着
胳夹 两腿之间或者一胳膊下挟持东西
腻外 因为讨厌忌讳某件事或某个人而产生反感\形容为人出事不干脆
把浇 反托着孩子,让其大小便
吐鲁找 衣帽不整\脸色难看
木闹儿 没办法
戳苯 闯祸
四 动物植物称谓
长虫 蛇
蝎虎儿 壁虎
疥和马 癞蛤蟆
苏珠儿 蟋蟀
海拉巴儿 河蚌
剥气虫 土元
唧唧尿 蝉
蛐蛐扇 蚯蚓
刮刮有 猫头鹰
奔茶木 啄木鸟
月别幅 蝙蝠
别幅 蚂蚁
五 家具\器物
无字 长型凳子
窑洞 烟囱
海碗 大型的碗
破蒲翅 破布
烂套子 烂布或烂棉花
瓜子 已经弹好的棉花
让子 收割后经粗加工的小麦茎杆儿
胰子 肥皂,前面加大字或小字,肥皂变成媳妇儿的姐妹,如大胰子小胰子
壳篓\粪筐 柳条或紫穗槐茎编织的筐
耪掘 用来松土的金属木柄工具
六 虚词 蓝板 表疑问
按板 表疑问
淹板 表疑问
完 介词
连 表疑问
点子 表约莫估计
例句: 吃蓝板? 吃了没有?
吃按板? 吃不吃?
吃淹板? 到底是吃不吃?
坐下点子 约请你或者大家坐下
你完这儿坐 请你在某个位置坐下
语法:本县方言语法朴实,简练,句中省略,代替很多,例如:用哩字代替助词的地得
你跳哩真高(代替得)
这是俺哩电脑(代替的)
再例如:句中省略介词在\往\到,使名词连用
你家里歇找两? (你在家里歇着吗?)
伺(次)架、伴不起(比不起)、姑姑友(狗尾草),皮实(耐用),娇生(娇气),
黄鼬 黄鼠狼
蚂蚱 蝗虫
铡刀 螳螂
棒棒 玉米
甲乙两行唐人外出,在火车站,火车将开,乙仍在厕所不出,甲着急,大喊:凉磨找,凉磨找.....
车站服务员见后,忙到广播室帮助广播找人,只听喇叭里一个温柔的声音: 哪位同志姓凉名磨
找,速到侯车室里,有人找...
娘白脚子----后仰或躺下
窄不楞子----指差点倒下
肝阅----呕吐
粘鲜---比痰还要浓混合物
真几吧草蛋---不受欢迎
湖亲八卦----胡说霸道
呢都沾两----那可不行
茅道眼解手的地方
对合很好
忘混 记忆力不好
不但啊 不喜欢
鞋出梨子 河滩中爬的一种蜥蜴
家条 麻雀
东帮 东边
不晓理 不知道
独槽子 霸道,自私
可腿盖 膝盖
姜巴 不光滑
或着哩掺和着别的东西,有时指人傻,不明事理!
型子 人傻
床床果 花生
茅子 解手的地方
享巴 欺负
邢吊 骂人的粗话,指人比较傻
干件 干活
呛不了 受不了,无法承受
个把 订书订,齐书订
抽抽 抽屉
胡邻道 前后两排房子中间的公共部分道路
夹夹道 很窄的、两侧是房子的、村子里边的小路,
窄洽 地方很小,不够占
占不下 无法容下某样物品
灶胡轻 农村烧火做饭,用于盛木柴、棒棒秸等东西的地方
棒棒秸 玉米秸
瞎neng 不好好做事或干活
茶食----小点心
桃子糕---蛋糕
妮鲜----婆婆妈妈
"没假里"-隔业-------小孩在一起闹矛盾没有的意思
框外--出格
dei呵,DEI副--好的意思
狼羔 忘恩负义的人
贼羔---对调皮男孩的呢称
脏眼 不好看,龌龊
阿砸 令人厌恶
减产 厌食或挑食
格腻 腻歪,厌烦
洋戏匣子 收音机
火汆 弄火炉的铁棍
盔子 面盆;
蒸饼 馒头;
细粉 粉条;
条著 扫把;
箸儿 筷子;
拢子 梳子;
兀子应是椅子没有靠背的那种,长型的是板凳
生活常用语 使里慌 累
你干嘛呀咹 干什么去
可啧里 可不怎么样
nia们 你们
扯蛋话 调拨里间,说东家长西家短
搭伙儿 一快儿
铁腿盖 膝盖
===========
1,有些是被疲弃的古汉语的变音,比如说“背兴”本是“败兴”,这是声母部分的变读,“湖弄(音long,去声)”本是“唬弄”,这是韵母部分的变读。无论声母部分的变读还是韵母部分的变读,它们是有规律可循的。
2,有些更接近老北京话,它们的形成时间是明清时期。比如说“取灯儿”,“胰子”,“曲曲膳”,这些方言在《金瓶梅》《红楼梦》里,有比较合适的字。
3,行唐方言有固定的尾助声字,比如“价”,例如“成天价”,或读做“成天啊”等。
4,行唐方言的“沾”,其实在冀南地区也广泛使用。它的词源是“不沾弦”,本是音乐的术语。但这一类的方言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