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模型为最初的珠海渔女模型
所幸,珠海政府敢于创新的决心让项目得以推进。1982年,渔女最终完工。她手戴玉镯,颈配珍珠,身披渔网,面带微笑地托举着明珠,含情脉脉地欢迎四面八方游客的到来。雕塑高8.69米,重量达10吨,用花岗岩分70件组合而成,在当时可谓是巨型雕塑,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从石景山石雕到珠海渔女,展现了珠海特区白手起家的热情和敢于创新开拓的精神力量。”潘奋说。
作为一个地标,珠海渔女的创作,对全国雕塑界同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潘奋评价道,“这是父亲最在意的一段历程,既开创了中国大型海滨雕塑的先河,同时也为城市雕塑发展掀开新一页,标志着国内真正公共艺术的诞生。
抹不掉的珠海情缘
在珠海渔女的故事里,美丽的龙王公主手捧明珠化身渔女来到人间,只为追寻真爱的情郎。
而在现实中,珠海渔女的创作还融入了作者潘鹤个人深刻的情感。
“渔女的创造灵感,还联系着父亲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潘奋表示,潘家与珠海,有着抹不掉的缘分。
20世纪30年代末,少年潘鹤在香港与其表妹阿咩萌发了爱情。香港沦陷后,阿咩一家避难澳门,潘鹤一家回到广东佛山。潘鹤为了见阿咩一面,冒着极大的危险突破日军的重重封锁线抵达澳门,两人感情更加浓烈。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潘鹤与阿咩被迫断绝了联系,一别竟是40多年。珠海,正是潘鹤当年冒险求爱的见证之地。
1999年,潘鹤在珠海淇澳岛创造了9.9米高的雕塑《重逢》,寓意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对父亲而言,这也是他与当年女友离别半个世纪之后重逢的纪念。”
潘奋揭秘称,坊间传闻的珠海渔女造型来源于珠海一女子是不对的。“父亲深爱着母亲。尽管珠海渔女的创意有父亲初恋的映射,但渔女面容和外形的塑造模仿的是我的母亲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