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参考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表达作者面对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过于喜悦,也不过分悲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抱负的体现,他愿意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身处朝廷还是僻远的江湖,作者始终关心着百姓的生活和国君的命运。
7.陈情表
《陈情表》是西晋文学家李密的一篇表文,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抒情为主,文章感情浓郁深厚、凄恻婉转、真切自然,读后令人无比同情。同时,作者做到了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恰切地表现了自己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此外,句法间用骈散,用词错落多变,也是其特色。因此,《陈情表》不仅在当时使晋武帝折服,而且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广为传诵,被誉为中国古代以至诚感人的抒情散文的典范。
常考名句: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的家庭情况,家门衰落,亲人稀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这句诗意味着作者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仆人,孤苦伶仃。
8.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文章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参考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句诗强调了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重要性。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这句诗表达了诸葛亮决心竭尽全力,甚至牺牲生命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9.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名句: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通过引述曹操的诗句并对比当下情景,展现了苏轼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一段以音乐为载体,传达出深深的悲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