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生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卷一 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周语上》
【题解】
这篇短文,说的是对人民的议论只宜疏导不可压制的道理,颇有见地。周厉王是个残忍的暴君,民不堪命,议论纷纷,他就用监视、告密、*戮的方式加以镇压。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他,可他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国人的流放。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舆论民情不可忽视。只能因势利导,不可壅塞堵截。用刑*、监禁、流放的高压手段加以抑制,更无异于火上浇油。厉王的可悲下场可垂敬后世。
【一段】
厉王虐①。国人谤王②。召公告曰③:“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以告⑤,则*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⑥。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⑦,乃不敢言。”
【注释】
①厉王:周厉王,姓姬名胡,周穆王之孙,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842年在位。暴虐无道,在“国人暴动”中被逐出都城,逃亡于他,公元前828年病死。②国人:王畿之内的平民。谤:议论指责。③召(shào)公:一作“邵公”,姬虎,谥穆公,周厉王的卿士,后辅佐周宣王。④卫巫:卫国的巫师。卫,国名,在今河南北部。巫,以侍奉鬼神为职业的人。⑤告:告密。⑥道路以目: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彼此望一望,互相递个眼色。意谓人们担心谤王的嫌疑,见了面连互相问候也不敢。⑦弭(mǐ):平息,消除。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纷纷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忍受不了你的政令了!”厉王一听就火了,找来一些卫国的巫师,命他们去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只要卫巫一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掉。国都里的人谁也不敢再说话了,即使是亲友邻里路上相遇,也只能互相递个眼色而已。厉王大喜,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怨愤不满的言论了,他们再也不敢瞎议论了。”
【二段】
召公曰:“是鄣之也⑧。防民之口⑨,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揣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注释】
⑧鄣:同“障”,防水堤。这里用作动词,阻挡,阻塞。⑨防:堵住。甚于:比……更……壅(yōnɡ):堵塞。溃:决口。为(wèī)川者:治理河道的人。为民者:治理百姓的人。宣:开导。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公卿”句:指大小各级官员。周朝官职分公、卿、大夫、士四级。列士,上士、中士、下士的总称。瞽(ɡǔ):盲人,古代乐师多以盲人充任,此处指主乐太师。史:史官。师:少师,次于太师的乐官。箴(zhēn):规诫之言,似格言。瞍(sǒu):以下文“矇”都是太师、少师手下的乐工。瞍,没有瞳子的盲人。赋:不歌而诵,朗诵。矇诵:矇,有瞳子的盲人。诵,弦歌而讽诵,吟唱。百工:管理各种工匠的官。一说各种工匠。庶人:平民。传语:庶人卑贱,语不能自大于王,只能把意见间接传给君王。近臣:君王左右的臣子。亲戚:与王同宗的大臣。补察:弥补君王的过失,督察君王的行为。耆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这里指年高望重的老臣。悖:逆,不顺,违反事理。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原隰(xī)之有衍沃:原,宽广平坦的土地。地,地势低而湿的土地。衍,低而平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宣言:发言,讲话。善败:好坏。兴:发生,这里指体现出来,反映出来。行善:推行好的。备败:防范坏的。阜:丰富,增加。成而行之:考虑成熟后,自然流露出来。行,实行,此处是“流露”的意思。胡:何,怎么。其与能几何:能有几个赞同的人呢?与,赞同,跟随。一说是语助词,无义。
【译文】
召公说:“这是封堵了他们的嘴巴。堵塞众人之口,比堵塞江河还要危险;江河被堵塞就会一溃千里,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封堵民众的嘴巴后果也一样。所以治理河道的人要疏浚河道使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导民众敢于讲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目太师献乐章,记事史官献文献,乐官少师进规箴,瞍者朗诵,矇者吟咏,百工谏诤,民众的议论辗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教诲不倦,元老重臣劝诫不厌,然后由天子亲自斟酌裁断,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人人有口,就像大地上有山有河,财富、器物才从这里出产,又像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衣服、食物从这里出产。民众用嘴巴发表意见,国家政务的成功或失败都能从这里反映出来:推行好的,防范坏的。这正是用以增加财富、器用和衣食的治国方法。民众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会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得住呢?如果真能堵得住民众的嘴,那么,拥戴跟随的人还有几个呢?”
【三段】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注释】
流:流放,驱逐。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国人起义,厉王被逐,发生在公元前842年。次年即为西周共和元年。
【译文】
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从此都城的民众都不敢讲话了。过了三年,就把厉王放逐到渴地去了。
【评析】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约”,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霸、师、矇,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卷一 周文 晋献公*世子申生
《礼记·檀弓上》
【题解】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其实,孔门弟子及儒学传人在传习礼经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料。西汉时戴德、戴圣叔侄,都是专攻“礼学”的名家,又都各有关于礼学资料的选辑本。时人把戴德的选本称为《大戴礼》或《大戴记》,把戴圣的选本称为《小戴礼》或《小戴记》。至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记》作注,始定名《礼记》。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南)人,师承后仓,汉宣帝时为博士,官至九江太守。
本文选自《礼记·檀弓上》,描写晋国世子申生为奉行“忠孝”,甘受骊姬诬陷,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状态。这个史实是晋国史上著名的“骊姬之难”的一个插曲。事详见《国语·晋语》和《左传·僖公四年》。
【一段】
晋献公将*其世子申生①,公子重耳谓之曰②:“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③?”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④,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恶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⑤?”
【注释】
①晋献公:晋国国君。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1年在位。世子:又称太子,是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君位继承人。申生:晋献公嫡长子,夫人齐姜所生。献公宠妾骊姬生子奚齐,骊姬恃宠欲废申生而立奚齐,借献公出外打猎之时,骊姬让太子申生去曲沃祭祀其生母,太子把祭肉祭酒带回献给献公,骊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药,待献公打猎回来献上去,以酒祭地,土突起;以肉饲犬,犬死。骊姬诬陷太子弑父。献公听信谗言,逼迫申生自缢。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牵连,为避祸而出逃。②重耳:申生异母弟,即晋文公。③盍(hé):通“何”,何不。④安:安逸,安适,舒服。⑤何行如之:到哪里去呢?如,到……去。
【译文】
晋献公要*死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亲表明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要有骊姬才舒服,我要是揭发她对我的诬陷,那就太伤老人家的心了。”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何不逃走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谁会收留背着弑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二段】
使人辞于狐突曰⑥:“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⑦,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⑧。虽然,吾君老矣,子少⑨,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注释】
⑥辞:辞别,诀别。狐突:姓狐,名突,字伯行,申生的师傅,重耳的外祖父。⑦伯氏:对狐突的敬称。念:记住。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命申生领兵伐东山皋落氏(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垣曲东南),狐突劝申生乘机出逃,申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⑧爱其死:吝惜其死。⑨子:君之子,指骊姬之子奚齐,时年六岁。国家多难:申生预料死后,其弟兄将因争夺君位而相互残*。“伯氏”二句:是两个相关的假设句。不出:狐突劝申生出逃,申生没有听从,狐突在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就推脱有病,在家不出。图吾君:为吾君图。图,谋划,策划。赐:恩惠。稽首:叩头到地,最恭敬的跪拜礼。恭:申生的谥号。“恭”是敬顺事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错误的,却仍然顺从而自*,所以谥“恭”。
【译文】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评析】
这篇150字的短文,没有议论,没有说教,甚至没有一句客观的描述和抒情的词语,有的只是一段对话,一段独白,完全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它却写得委婉曲折,血泪交织,十分动情。
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使自己亲生儿子奚齐能继承君位就诬陷太子,说太子要谋*其父献公,献公轻信骊姬,逼迫太子申生自尽。申生在被谗蒙冤的情况下,既不申辩以伤君父之心,也不出逃以扬君父之过,终于含冤自*。
文章头一句“晋献公将*其世子申生”,开始就造成一种恐怖、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气氛。骊姬因阴谋得逞而偷着乐的得意神情,老而昏聩的献公要*亲子的愤怒与沉痛,尽在不言中。而申生众多的兄弟们,满朝的文武大臣们,亲者,仇者又会有什么反应?申生自己有什么反应?都令读者产生悬念。然而被*者申生却坦然自若,从容面对死亡。
作者把残酷的环境与申生坦然的心境加以强烈地对比,并在对比的反差中,揭示人物的忠孝之心,塑造人物的形象。先是重耳与申生的对话。申生对重耳的“盍言”、“盍行”的回答,一不辩白,是怕伤老父的心;二不出走,是怕扬父之过。一般情况下的忠孝,不会引人注目;儿子蒙受亲生父亲的冤屈,能无怨无恨,从容就死,就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说申生与重耳的对话,表现了申生尽忠尽孝于生前;那么,申生派人代表他与老师狐突的诀别辞,乃是尽忠孝于身后。“伯氏”二句,表明申生在临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君国,想的还是在自己死后贤士大夫如何帮助君上治国安邦。“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这十个字,既表现了他临死前的清醒认识,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以及对老父、幼弟的深切关爱。饱含感情,一字一泪。这种愚忠愚孝,今天看来,过于迂腐,未免可笑,但此文之所以催人泪下,似乎也正在于一个“愚”字。
卷一 周文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檀弓下》
【题解】
晋国大夫献文子新剧落成,人们纷纷前去祝贺。其中张老的贺辞非同凡响,献文子的答词也不落俗套。一颂一祷,堪称双璧,后人称赞不已,传为佳话。
【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①,晋大夫发焉②。张老曰③:“美哉,轮焉④!美哉,奂焉⑤!歌于斯⑥,哭于斯⑦,聚国族于斯⑧!”文子曰:“武也⑨,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释】
①献文子:晋国正卿赵武,谥“献文”,也简称文子。成室:新屋落成。②发:送礼庆贺。③张老:晋大夫张孟。④轮:高大。⑤奂:通“焕”,华丽。⑥歌于斯:在这里祭祀时奏乐唱诗。歌,此处代指祭礼。斯,此。⑦哭于斯:死丧哭泣在这屋里。哭,指家族死丧哭泣之事。⑧聚国族:聚,聚会。国,国宾。族,宗族。⑨武:赵武自称。全要领:免于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先大夫:自称已故的祖、父。赵氏自赵衰以来世代为晋卿。九京:当作“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再拜:拱手礼两次。稽(qǐ)首:叩头。
【译文】
晋国献文子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去送礼致贺。张老说:“多美呀,如此高大宽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辉煌!既可以在这里祭祀唱诗,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文子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唱诗,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这说明我可以免于刑戮而善终,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长眠在九原!”说完,朝北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君子都称赞他们一个善于赞颂,一个善于祈祷。
【评析】
这篇仅有76字的短文,浑然一体。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赏析。第一层,开头一句,“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既点明了事情的原委,也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发”字,既表现了当时新居落成人们送礼庆贺的习俗,同时也表现了达官贵人们前来祝贺的热闹场面。
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晋大夫”都纷纷前来送礼庆贺?不知你是否看过京剧《赵氏孤儿》,新剧的主人就是那个孤儿。献文子即赵武,他是晋国名臣赵衰、赵盾之后,晋卿赵朔的遗腹子。他出生前,赵氏被祸灭族,15年后才得以昭雪。
赵武成年,受封大夫,建造新宅,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这恐怕是晋大夫纷纷前来祝贺的主要原因。第二层,即一颂一祷。可以想象,称颂的贺辞肯定不少,本文却抛开众人的颂辞,独举张老的颂辞。因为张老的颂词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美轮美奂”虽已成了成语,但仍不出颂辞陈套,而“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的颂辞,却超出吉祥的套话而惊世骇俗。
贺辞没有赞颂的味道,反而在主人喜庆的日子,说些死丧哭泣的话,一反常调,令人不解。宾客或疑惑不解,或惊愕发呆,或心中暗骂张老糊涂;新居主人则思维敏捷,领会颂词的深远含意与张老的语重心长,马上以出人意料的祷词回应张老的祝贺。主人表示:张老的祝辞是以屋的功用永恒祝我寿终正寝,保我家族永昌永贵。赵武用“全要领”来表明痛定思痛,祈祷不再发生刑戮之祸。祝辞与答辞都是紧密结合着赵氏的血泪痛史的,的确是“善颂善祷”。所以,第三层,最后一句话,用“君子”的评语结束全文。
喜欢的请转发和点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