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文雅表达,时间怎么表达得文雅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1 13:00:04

一天的时间文雅表达,时间怎么表达得文雅(1)

所谓十二时辰,即古代计时工具,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

古法计时,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实际生活中,十二时辰都有别称,即来源于生活的时间概念;具体为:

子时----夜半、子夜、中夜等

丑时----鸡鸣、荒鸡等

寅时----平旦、昧爽、昧旦、黎明、早晨、日旦等

卯时----日出、日始、破晓、旭日等

辰时----食时、早食等

巳时----隅中、日禺等

午时----日中、日正、中午等

未时----日昳、日跌、日央等

申时----哺时、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日落、日沉、傍晚。

戌时----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

亥时----人定、定昏等。

我们可以在古籍资料及文学作品等中找找这些时间概念的用法和出处:

1、夜半。就是半夜,子时,也叫子夜。“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左传--哀公十六年》有:“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2、鸡鸣。就是鸡叫。鸡被古代中国人民褒称作“知时畜也”。《诗经--齐风》里有一篇叫《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孔雀东南飞》中有:“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平旦。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孟子--告子上》中有“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史记·李将军传》中有:“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古籍里经常出现昧旦、昧爽,都是这一时段。《诗经--国风--郑风》中有一篇叫《女曰鸡鸣》,相关内容为:“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尚书--牧誓》有:“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孔子家语--五仪》:“昧爽夙兴,正其衣冠。”《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有:“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

4、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史记--封禅书》有:“以递日出。”

5、食时。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古代人吃两顿饭,食时吃早饭。《礼记--坊记》中有:“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至于食时,先生将食。”《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

6、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将午之时。《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

7、日中。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易--系辞下》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列子--汤问》有:“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8、日昳。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

9、晡时。古代中国人吃两顿饭,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晡”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一篇《李愬雪夜入蔡州》,选入中学课本,里面有:“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10、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鸡在此时归巢。“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11、黄昏。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黄昏”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12、人定“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中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