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家长感言怎么写,小升初家长感受说说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1 16:17:06

陪娃"小升初"的思考体会

"小升初"缘何会给家长带来如此多的焦虑和烦恼?一个人人应该充分享有的"受教育权",一个最不应该成为公民担心的问题,何以发展至此?引人深思,急需破解。我在陪娃过程中也做了些考虑,略谈理解体会。

一是成才标准的"唯一性"限制了发展的"多样化"。按理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而与众不同的个体,应该顺着自己的禀性爱好成长为不同领域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五彩缤纷的社会也需要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各类人才。两者相融,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个体优长,朝着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符合各行各业需要人才的目标发力。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有"高考"这华山一条路,只有考取所谓的"985"、"211"名校才是真正的成才。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莘莘学子们沿着几乎完全相同的路径,使用着近乎雷同的教辅材料,成长为趋向"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人才",犹如生产线上的零件。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分类、分层,更很少向不同领域分流。众多原本个性不一、禀赋不一、智力不一、兴趣不一的孩子被束缚在一个制式化、标准化、封闭化的轨道上生长,最终被教化为一个个固定范式的应试工具,打造成安放在不同位置的工作机器,缺独立之精神,少自由之思想。这种成长路径下,学生必然是纯以考试分数论输赢的同质化发展,充斥着竞争、充满着焦虑。那么,作为这条甬道上极其重要一环的"小升初",会发展、裂变甚至变异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均性"造成了择校的"聚集化"。当整个教育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升学"、"分数"展开的时候,升学率高、师资力量雄厚的"牛"校自然成为家长和孩子追逐的对象。而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又无法做到平均分配。即使各校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都越来越好,新校甚至更完善,但师资、校风、教育模式等软件却无法做到平均用力,存在较大差异。于是,视"高考"为唯一正途的家长们必然会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地削尖脑袋往"牛"校"钻营"。在生源充足甚至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牛"校就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掌握了更多的学生选择权。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掐尖"便成为自然之事,不可避免。而当小学的"牛"娃聚集到初中的"牛"校,结果肯定是更"牛"。娃靠校的资源会学得更"牛",校借娃的高分会变得更"牛"。表面上看是"珠联璧和、相得益彰",但本质上是"恶性循环、两极分化",增强了"牛"校的虹吸效应,限制了师资力量的正向平均分布,影响了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为人父母者,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物链顶端的"牛"校,穷尽洪荒之力地将自己的孩子往"牛"校托举。如此,出现"名校挤破了门、普校招不齐人"的现象,实在不足为奇,再正常不过。

三是行政管理的"人治性"导致了竞争的"扭曲化"。无论多么残酷、激烈的竞争,只要有清晰明确的规则并且对所有参与者是一视同仁的,就应该算是公平公正的。"高考"也好,体育竞赛也罢,虽也会存在种种弊端,但都有规则可循,皆有章法可依。而"小升初"就不一样了。虽也有一定之规,但毕竟模棱两可之处、暗箱操作之机严重存在,人为可操控因素众多。在我们这样一个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度里,事事讲"血缘"、讲"人情"、讲"面子",人情大于法度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常态。管理者是法规制定者,掌握规则解释权,深谙条规疏漏处,常常会突破常规以获私利;办事者拼人脉、拼关系、拼财富,被迫无奈也好,随波逐流也罢,也常为突破常规办成事而沾沾自喜,讥笑"掉队"的并行竞争者。上述因素叠加,本来不应该是竞争的"小升初"的竞争对象由孩子的学业延伸为家长甚至家族的财富和人脉,竞争内容由校园课堂、教学大纲延伸为课外培训、竞赛考级,竞争规则由就近入学、分片划校等教育政策延伸为学区房购买、政策性保障、占坑式点招等跨域比拼⋯⋯将孩子正常地学习成长过程活脱脱变成了拔苗助长的舞台、财富人脉的赛场和暗箱人治的表演。终究是害苦了孩子,掏空了家长。

四是家长心态的"恐慌性"助推了教育的"异质化"。对孩子的教育,自有其符合孩子成长实际的内在规律性,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最明显的体现应该就是教学太纲,几年级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几岁童应该学习什么内容,都有一个基本规范。教育本应沿着大纲这条主线稳步前行,既不能急于求成,"瞒着锅台上了炕",也不可原地踏步,低层次循环。但现实中,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强力主导,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不均,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本性执愿的推动下,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饱含竞争思想,充满比拼意识。这种焦燥忧虑的"争夺"心态,最终被商业教育机构诱导利用,开始了对孩子拔苗助长、超限跨越式的培养。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的知识点提前到小学阶段,本是开拓思维、强化逻辑的数学知识被固化成直接套用的公式模板,各种强化班、训练营挤占挪用了原本应该玩耍嬉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过多的知识灌输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增长能力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成为孩子们自由散漫、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另一方面,焦虑的家长往往只注重"高考"这华山一条路,对孩子在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虽也涉及但基本不会让其成为孩子的主业,防碍了教育因人而宜的分流、分类、分层路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