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的诗简短,描写儿童的诗句一句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1 23:05:46

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童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或许,每个成年人都想回到小时候,再做一回无忧无虑的顽童,张开稚嫩的双手,去拥抱,去感知崭新世界。

世上最珍贵的是童真,孩子纯净的双眸,可爱的笑脸,会让人忘却所有烦恼,疲惫全都消散。

诗里的儿童,天真烂漫。

描写儿童的诗简短,描写儿童的诗句一句话(1)

早春时节,游园的诗人,偶然觅得一枝半开的梅花。诗人闲来倚着竹,看孩童在草地玩耍。孩子懵懂可爱,仰起小脸问:小草什么时候变成绿色了?

梅花含苞待放,草芽钻出泥土,初春的气息清新自然。又有孩子的稚言稚语,清代诗人袁枚看到的一切,都在欢欣生长,充满希望,让人心情愉悦。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清·袁枚《偶作五绝句》

诗人的另一首诗,也是春天。小小村庄,夕阳云霞缭绕。雨后的桃花倒影,映出一池绯红。不知牧童去了哪里,远远只望见牛背上,卧眠着一只鸥鸟。

诗人题诗的这幅画,牧童呢?在画外。也许,他在更远处折下柳条,躺在草地上吹柳哨。或是,摘了桃花当做小船,看它晃晃悠悠漂向远方。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清·袁枚《题画》

描写儿童的诗简短,描写儿童的诗句一句话(2)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游鱼》,既有趣,又有哲理。

诗人绕着小池散步,看水中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抬头间,看到渔船上摆弄鱼钩的小孩。诗人和小孩都喜爱游鱼,不同的是,一个给鱼喂食,一个垂下鱼钩钓鱼。

大人气定神闲,小孩专心致志。施舍之乐,收获之乐,哪一种,都正确。小孩的世界,是一天天在做加法,大人呢,到了一定年纪,就欣然做减法,背上的行囊,一点点轻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唐·白居易《观游鱼》

初夏的中午,庭院青松繁茂,树荫下有半弓绿苔。宋代诗人杨万里小憩后,懒懒地拿起书,翻阅几下又合上。他来到院子,掬一捧泉水洒向芭蕉叶。水珠滚动落在地上,吧嗒吧嗒的声音,引来玩耍的孩童,以为是天上的雨点。

夏天适合读这首诗,松阴绿苔生,泉清蕉叶肥,处处透着清凉。诗人倦意未消,捧泉浇蕉叶戏耍。小孩叽叽喳喳跑过来,笑着跳着:下雨啦!下雨啦!大人和孩童的亲情互动,温馨亲切。

后续呢,也许是这样的画面:诗人倦意全消,书房焚香静读。孩童也学大人掬泉,玩了一会,又跑远了。庭院依是安静,风入松,清香习习。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描写儿童的诗简短,描写儿童的诗句一句话(3)

诗人的另一首诗,写一个小牧童。

夏日,雨后初晴。涨满水的小溪两岸,青草葳蕤,花儿摇曳。

垂柳依依,小小牧童在柳荫下酣睡。他放的牛呢?低着头吃草,远远在柳荫的西边。

可爱小牧童,雨后草木清香味道的梦里,有蓝天云朵,小草和花儿。一个在甜美的梦乡,一个在丰沃的乐园,牧童和牛,各有各的乐趣。田园之美,让人心动。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最小的孩子,总是会得到父母最多的宠爱。唐代诗人施肩吾,为小女儿写了一首《幼女词》。

小女儿才满六岁,正是懵懂无知的年龄,什么是巧,什么是拙,她一概不知道。七夕节的夜晚,她也学那拜月女子,在院子里对着天上新月乞巧。

六岁的小丫丫,已是十分灵秀乖巧。她不贪念供新月的果品糕点,有模有样认真虔诚学着大人拜月。谁会不喜欢她的聪慧可爱呢?老父亲满心欢喜,自然要记下来这件趣事。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唐·施肩吾《幼女词》

描写儿童的诗简短,描写儿童的诗句一句话(4)

唐代诗人韦庄的小女儿,刚学会说话,就对着大人咿咿呀呀说个不停。有了小木车玩具,玩到晚上,也不肯去睡觉。又有一次,她任性撒娇,整整哭了一晚,只为小裙袄上少绣了几朵金丝线花。

老父亲的慈爱,小女孩的娇憨美萌,都在这首诗里。诗人不是封建时代重男轻女的父亲,他是妥妥的女儿奴。奶声奶气的童音,贪玩爱美的小脾气小心思,都让诗人欣喜疼爱,要写到诗里,记录娇娇女的可爱瞬间。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唐·韦庄《与小女》

孩童的世界,是一片净土。孩童的眼睛,看到的都是美好。孩童的天空,澄澈透明,没有一丝浮尘。孩童的简单纯真,成年人曾经拥有,渐渐地,它被岁月掳走。也许,童心未泯是对一个成年人的最佳褒奖。

徜徉在童年的小孩,内心里住着个小孩的大人,儿童节快乐!

作者:童话。北方女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