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文 | 读书君
《史记》这部纪传体史书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都不太喜欢读,觉得文绉绉的。所以,如果说要让大家说出其具体的内容,想必有很多人说不出来。
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什么是“二十四史”呢?“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我国古代各朝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也就是各朝代认准的官方“史书”,并不是坊间流传的各种野史的版本传说。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4部史书。写到这里,顺带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不是正史,《三国志》才属于正史。
《史记》排在首位,也说明了其地位的重要性。当初司马迁写这部《史记》,其实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01 司马迁为何写《史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一个有着深广学识的人,对哲学、天文及历史等皆有独到的研究。他有个宏图壮志的心愿就是完成一部著述上及轩辕,下至于汉的历史。
听起来,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件疯狂的事。不过,在当时这其实并不算什么疯狂想法。
当时,汉朝已经历经了百年的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国家已经相当的繁荣。此外,当时的汉朝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比如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征集图书的事情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同时还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
在这样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背景下,以太史令的身份去著述历史,显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遗憾的是,司马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却还没等着手开展就染上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
在临终之时,司马谈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说:
“老夫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写一部通史,如今是要写不成了,我希望你能帮我把这个心愿实现……”
作为儿子的司马迁,看着老父亲将要离开人世,流着泪说:
“儿子虽然愚笨,但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任何缺漏。”
两人的这番对话,既是父子二人生离死别之际的对话,也是各自对彼此信任的默契“回应”。司马谈相信儿子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因为他从小就培养这个儿子,让他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以至于20岁时的司马迁,能够带着良好的学问基础,从京城长安出发南下,周游全国多个地方,寻访了许多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考察了各地的风俗人情、收集了不少的传说。
在这游山玩水游历各地的过程中,司马迁不仅开拓了眼界和胸襟,更收获了大量的知识。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也以至于司马迁有足够的信心,从父亲手中接班过来。
元封三年,也就是司马谈死后的第3年,37岁的司马迁深得汉武帝赏识,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了太史令。
太史令听起来是个官位,但是却并非是一般人能够胜任,没有点文化知识水准和耐力,一般人也做不了,也不愿意去坐这样的冷板凳。毕竟,文字是枯燥乏味的,且这和钱财势力几乎不沾边,若非不是感兴趣,大概也干不了多久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司马迁是个有毅力的人,且也没有忘记父亲临终的嘱托,继位后开始天天琢磨研究着各种史料,国家藏书,准备开始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