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花间词的艺术特质和源流
除了发掘和评析花间词的题材内涵,评点本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多层面地探究其丰富的艺术特质和源流。在这类评语中,关注和推崇艺术上的创新出奇最为突出。如评语称温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鹧鸪”一阕“短调中能尖新而转换,自觉隽永,可思腐句、腐字,一毫用不着”;又《南歌子》“扑蕊”、“呵花”四字“从未经人道过”;称牛峤《酒泉子》(记得去年)中远山眉、落梅妆“古语新裁,令人远想”;评孙光宪《浣溪沙》(花渐凋疏、揽镜无言)二首中的“不耐风”、“湿春愁”“皆集中创见之秀句”。
与其相应,评语极力反对在词作中沿用俗套,充斥腐气。如称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一阕“独脱套,腐气俱消”,称《浣溪沙》(握手河桥)有“俗笔”,《女冠子》(云罗雾縠)“有俗句”;谓毛文锡《接贤宾》(香鞯镂襜)“自无寒酸气味”,谓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无甚雕巧,只是铺排妥当,自无村妆羞涩态”;称顾夐《浣溪沙》(云淡风高)“了无穷措大酸气”。
同时,还有不少评语力主词应有微致,能含蓄,给人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如论李白、温庭筠词风,对其均有“意中之意,言外之言,无不巧隽而妙入”的特点大加赞赏;在论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一词时,以“想君”、“忆来”二句为例,称其“皆意中意、言外言也。水中着盐,甘苦自知”,又称《江城子》(恩重娇多)“言简而旨远”。同样,评语又称牛峤《柳枝》“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极咏物之致而能抒作者怀、下读者泪,斯其至矣”;称张泌《临江仙》(烟收湘渚)“词气委婉,不即不离,水仙之雅词也”。
相反,对词一味白描,徒事铺排则不以为然。如评语不满温庭筠《荷叶杯》三首“词短而无深味”,“令人不无遗恨”;评牛峤《菩萨蛮》(玉钗风动),说“填词白描,须有微致。若全篇平衍,几同嚼蜡矣”;评毛熙震《河满子》(无语残妆),说“若徒事铺排,即中调厌人,况长调乎”;又认为毛熙震《临江仙》(南齐天子)“漫衍无情”,“非词之本色”。
在探讨花间词的艺术源流时,评语往往上溯风雅、六朝、唐代诗歌,下涉宋元及明代词曲。如称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直抒情绪,怨而不怒,*雅之遗也”;称张泌《酒泉子》(春雨打窗)“抚景怀人,如怨如慕,何减《摽梅》诸什”。其中提到最多的,则是六朝风华。如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一阕,评语称“风华情致,六朝人之长短句也”,牛峤《女冠子》(锦江烟水)“绣带”两句,评语谓“六朝丽句”。评顾夐《遐方怨》(帘影细)一首,说其句法“亦选体中句法”;评牛峤《女冠子》四首,谓“前后丽情多属玉台艳体”,更直接指出花间词与《文选》和《玉台新咏》间的艺术传承。另外,被有关评语提及的六朝作家,就有阮籍、郭璞、潘岳、江淹、沈约等多人。
六朝之外,唐诗也是花间词吸取的丰厚资源。有多条评语透露了相关的信息。举例说,温庭筠《定西番》“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用的是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残鹦鹉粒”的句法,其《杨柳枝》八首中的三、五、八章,能方驾刘禹锡、白居易;《定西番》“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使人想起王建《十五夜望月》的“不知秋思在谁家”,《梦江南》(梳洗罢)一首,又与刘采春《罗唝曲》“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同一结想”。而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与李白《苏台怀古》“只今唯有西江月”诸篇“同一怅惋”。
至于花间词对宋元明词曲的影响,评语也间有涉及。如评语认为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比温庭筠《更漏子》“帘外晓莺残月”更胜一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叠字的用法与阎选《河传》三句都用叠字相比则“青于蓝”;在论魏承班《诉衷情》“娇妬索人饶”时,分别引黄山谷、张小山相关词句,说明“古人惯用‘饶’字”。而顾夐《献衷心》(绣鸳鸯帐暖)等词,则被认为“开曲藻滥觞”;毛文锡《甘州遍》(春光好)的“一种霸气,已开宋元间九宫三调门户”;其《柳含烟》(御沟柳)被指为南词同类诸多佳句效法的“始音”;毛熙震《浣溪沙》七首丽字、名句、巧韵、纤词相逼。
在探究文学渊源的同时,评语于花间词对绘画艺术的借鉴也多有关注。如在评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一首时,说李白《乌夜啼》“碧纱如烟隔窗语”“得画家三昧”,而“此更觉微远”;说牛希济《临江仙》(素落春光)一首“洛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称孙光宪《风流子》(茅舍槿篱)等三首将田家乐、丽人行、青楼曲、词人藻、美人容都囊括“在尺幅中”;赞李珣《南乡子》(兰棹举)一阕设色明丽,“亦画家七十二色之最上乘”,评价甚高。
除此之外,评语内容还涉及探讨填词技法、词调沿变、名物来源等,有益于对花间词的理解和词学常识的普及。
评点本:灵活轻便、出奇制胜
另可注意的是,明代出现的这种对词集进行评点的方式,与传统的词学论著、诗话、词话显然不同。传统词论多注重理性阐述,在系统地阐述某一理论或观点时,为了需要,常常摘引词作的某些片断或词句作为例证,使人很难从作家作品的整体去把握它们的实际内涵。读者如果对所引章句的原文缺乏足够的了解,那么对它们被引用的准确性也难以判断、准确把握。评点本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不仅以作家作品完整的原貌作为依托,而且用随感式的轻松笔墨即兴发挥,在灵光一现的点评中抒发感性体认,从而在揭示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时,往往具有以少胜多、为龙点睛的效果。尽管它不具备前者所注重的理论性、系统性,但灵活轻便的形式、出奇制胜的点评,拉近了原作、评点和受众三者之间的距离。这种独特的批评优势,或许就是文学名著评点之所以能在明代后期以及清代大行其道、广受关注的原因吧。
版本和整理
一般认为,《汤显祖批评花间集》所采用的《花间集》底本为正德十六年(1521)苏州陆元大的翻刻本,而陆本所据,又是现存最早的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建康本。只是闵氏刊刻时,把原来的十卷合并成了四卷,所收作家、作品的顺序没有变动。在以后的传播中,汤评《花间集》曾出现过多个版本,但其源皆出闵映璧的双色套印本。这个评点本以前长期仅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和台湾“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收藏,一般读者很难读到。直到201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据江西省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它才开始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并引起了学界的更多关注。近年有学者从序跋、评语、版本等层面,对汤显祖的署名提出质疑,认为当时书商为了吸引读者假借汤显祖之名,实际作者当是印行人闵映璧或其友人。但也有研究者从重情、学养和语言三个方面,指出评语出自汤显祖应不成问题。当然,这是留待学界今后继续探讨的课题了。
标点整理这本《汤显祖批评花间集》,首先是为了向今天的读者提供一个比影印本更为通俗的读本,让更多的读者能从中了解明代《花间集》评点本的原貌,在鉴赏唐五代词时,借助相关评点的引导、启发,全面便捷地了解和品味原作。同时,也为词学研究者提供除了传统论著、词话之外,另一种曾在明清盛行、旨在提升阅读鉴赏品位的词学文本,从而对拓展研究视野、开阔探讨层面有所助益。
这次标点整理,以江西图书馆藏明末套印本为底本。除了径改原刻本中的异体字外,还校正了底本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并据《花间集》现存最早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晁谦之建康本出校。
(以上为《花间集》前言,内容有删减,小标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