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满满从幼儿园回来,眼睛红红的,脸上有哭过的痕迹。妈妈问他原因,他什么不肯说,只是说以后都不去幼儿园了。
妈妈担心孩子被欺负了,于是打电话向老师了解情况。原来午睡的时候,老师叫小朋友自己脱掉外套睡觉。很多小朋友都利索地完成了这个指令,有些小朋友动作慢些,但也能自己脱掉衣服上床睡觉。唯独是满满一个,不会穿脱衣服,需要老师帮忙才能完成。
原来满满是怕自己做不好,所以才不去幼儿园的。对此,妈妈很是苦恼,自己也有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可很多事情,教来教去,孩子就是学不会,怎么办呢?
其实很多在大人眼里看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孩子眼里却往往是一个挑战。有时同一件事,可能父母已教过多遍了,孩子还是学不会,这都是正常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考验的不仅是父母的耐性,更多是考验父母教导的方法与态度。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要遵循这“三大原则,四大方法”。
三大原则:原则一:抓住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敏感期。
2-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敏感时期,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已开始有自我意识。他们会明确表达“我要”、“我的”等独立性意向,并且会对父母的指令会有反抗意识。
比如,妈妈帮孩子穿衣服,孩子会说:“我不要穿这件,我要穿那件。”孩子的这些行为,正是标志着孩子独立个性开始发展。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发展意向,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学会做决定,学会独立。
原则二: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递增的。任何超越年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无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比如,你不能要求刚学走路的孩子去学跑步,不能要求刚学吃饭的1岁宝宝干净利索吃饭,而应耐心给予孩子慢慢成长。正如1岁刚学吃饭的宝宝,不用催促,到2岁左右他就可以独立利索地吃饭了,这就是从易到难的过程。
原则三:不用大人标准衡量孩子。
有时,我们会觉得孩子的行为磨磨蹭蹭,穿件衣服、穿双袜子都要磨蹭半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站在了大人的角度,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的协调性还在发育,动手能手也没有大人强,有时在大人看来是“慢”,于孩子来说已是“快”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而应该给予孩子更耐心的引导、更具体的示范,让孩子掌握其中要领,从而提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