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②?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③。”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④。”
【注释】
①女:通“汝”,你。回:颜回。孰:谁。愈:胜过、超过。
②望:比量;比拟。《礼记·表记》中说:“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孔安国《疏》中说:“望,比也。”
③十、二:子贡在掌握道理多少上的自谦比喻。
④与:和。包咸和邢昺都认为这是孔子在安慰子贡。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闻一个道理,就可以推及到十个道理;我呢,听闻一个道理,也只能推知两个道理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
【政义】承认差距,见贤思齐
一章短短44个字的师生对话,涉及到三个圣贤的仁德和智慧,其中信息量之大,令人越加思索,越能感觉其寓意深远。就像颜回在《子罕》篇中感叹孔子的学问让他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样,《论语》和儒家思想的大道能给后世学者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发,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丰富宝藏。“近水楼台先得月”。探究、领悟、继承、光大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唯有华夏儿女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更有优越文化环境。这份历史使命,既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
站在先人研究《论语》的基础上分析,其实也不必单纯地得出结论说子贡不如颜回。
《孔子家语·六本》中记载,子夏问孔子,颜回、子贡、子路、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回比我诚信、子贡比我聪明、子路比我勇敢、子张比我庄重。””子夏离开坐席问道:“那么他们四个人怎么来事奉先生呢?”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颜回忠诚却不善于类推,端木赐聪敏而锋芒太露,仲由勇敢而不会胆怯,子张庄重而不合群。但是,如果同时兼有他们四个的优点来交换我(身上的优点),我也不会答应的。这就是他们事奉我而没有贰心的原因。”
可见本章孔子承认的“弗如也”,也仅限于跟子贡之间就“闻一知十”问题的探讨而已。
二人同为孔门“十哲”,同为孔子所喜欢的弟子,颜回长子贡两岁,二人各有所长,又各自受到孔子厚望和倚重。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颜回为复圣,子贡为贤者,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存在。孔子能让子贡把两个人做一下对比,至少两人之间还是有可比性的。尽管子贡谦虚地认输,其自知又知人的能力让孔子很是欣慰,既彰显了颜回的贤能,又突出了子贡之贤智,同时还刻画了孔子的谦虚、对颜回的喜爱、对子贡上进心的保护。
《周易·乾·九三·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在《论语》本章中年看,孔门师生共同进德修业,颜回和子贡,都具有和孔子谈论人生枢机的仁德和智慧。他们不但有自知之明,还善于了解、发现外部世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没有这样的能力,孔子跟他们谈论君子修养和素质,岂非对牛弹琴?
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学习知识、获得经验,都是为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一个人若是能在学的过程中就产生联想,甚至得出新的结论,这种创新思维和能力确实令人佩服。即使是今天,从已知参透未知,以现实预见未来,也都是学习、工作、科研离不开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颜回就是具有这些发散思维能力的人,所以他能把礼制中的各种情况灵活理解,从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类的发挥,用礼制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能及时回归礼制的轨道上来,实现“克己复礼”,这是平常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子贡佩服颜回的主要原因吧!
但是,子贡也有子贡的长处,甚至有些优点也是颜回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比如辩论语言的机智、经商的头脑、对时局的掌控、对孔子经济生活的支撑,等等。相信如果孔子拿子贡的这些优点来问颜回,颜回也会说“回何敢望赐也”。如果颜回真的这样说了,人们也不会认为颜回在说假话。
子贡的仁德、才能是众所周知的。此章以聪明睿智的子贡来衬托颜回的仁德修养,又以孔子的自谦给子贡下了台阶,立意和笔法精奇,这种衬托的写作手法很值得后人效法。子贡的谦虚是不多见的,他很少钦佩别人,但他从来没有瞧不起谁。尽管经典中常常以子贡夸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用来对比子路炫耀勇武,但这种叙事笔法中体会不到任何嘲讽意味儿,反而是洋溢着师兄弟之间取笑打闹的浓浓情意。
承认自己跟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见贤思齐,都是一种谦虚态度,是君子共有的美德。只有修养不足的人才喜欢在口头上与人一争长短,以其狂妄、目中无人来掩饰内心的空虚。而孔门师生都是有真才实学而又谦虚的人,他们是宽厚仁爱者、才华横溢者、勤勉笃行者、淡泊名利者、舍身忘死者、语言犀利者,但圣与贤的仁德会使他们不忘乎所以、不自高自大、不恃才傲物、不目空一切。
有孔子这样一个厚重长者开山立派,孔门师生传下来的门风自然充满着友爱和亲善。后世“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江湖风气,其实有辱于儒家谦虚礼让的美德。那些动辄毁谤别人清白的小人,不配称作文人雅士。
当然,本章经义中还有其它一些小的分支,比如子贡所说的“闻一以知十”和“闻一以知二”的比较问题,朱子认为“十”和“二”在用法上有内含:“一,数之始;十,数之终”;“二者,一之对也。”所以,朱子以为,用十、二并列,比喻颜子见始知终,子贡知己知彼。更有人确切地把这两种智力分为上等人和中等人之别,都有些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