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珠联璧合”的意思:“璧”是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全语的意思是珍珠连成串,美玉合成双。那么谁和谁能“得此殊荣”呢?用例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见《汉书·律历志》)。后来也借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集聚在一起。说完这个成语的意思之后,笔者顺便替“珠联璧合”这一成语正一下名:“珠联璧合”现在有的人把此语当“双方配合得很好”用,是不对的。请不要再以讹传讹!
说完这个问题,咱们回过头来再谈诗。那么哪两首诗可以称得上是“珠联璧合”呢?笔者选两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来说明这一问题。这两首诗是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诗的全文是:“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对这首诗如果仅看字面意思而不探求“作者生平与写作的时代背景”,很可能把此诗视为“闺房诗”,是写新婚夫妇闺房之乐的。其实不是。读者如细心,看诗的标题也可猜出一些诗作的目的,因为诗题中有“近试”二字:此诗写于唐朝公元768至830之间。当时的科举有一种习俗,即主考官除详细阅读考生试卷外,还有权参考考试举子的平日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那么主考官又从哪里知道参加考试举子的这些平素情况呢?这就涉及当时还有另一个习俗,就是举子的“平素情况”可由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写成推荐信在考试前先交到主考官的手上。由于有这样的习俗,所以应试的举子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多将自己的诗文加以编辑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
《近试上张水部》作者朱庆馀参加科举。此前他已与当时有名望有地位的张水部(籍)作了请托,得到了张水部的赏识。如今临近考试了怕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的要求,所以再一次写诗探听张水部对自己水平的评价,就给张籍写了《近试》诗。《近试》诗写得非常巧妙而脱俗:以新妇比喻自己,以新郎比喻张籍,以公婆比喻主考,以“入时无(是否符合当代的流行样式)”为灵魂直奔主题:“新娘打扮得入时不入时,能否得到公婆的欢心,最好是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的设问,寓意自然昭显。
张籍是当时诗坛的高手,接到《近试》诗之后看《近试》诗是用“比兴体(利用不同的事物间某种相类似的关系,来突出所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写成,自然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也用“比兴体”写出《酬朱庆馀》回赠。全文是:“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首句写朱是越州的一位采菱的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当然知道自己的美丽光彩照人,但因为希望自己好上加好所以又沉思掂量起自己。有许多姑娘穿的是齐地出产的丝绸衣服虽然很贵重,但“时人”也就是能代表当代潮流的人是不看重这些的;反之可反映这位采菱姑娘的一曲高歌,才真正抵得上万金。
张籍的诗除也用“比兴体”回复,与朱诗同样“巧妙”之外,在选材上与朱诗也同样新颖脱俗:首先是把朱本人比喻为“越州”的少女。越州者乃今日之出美女的浙江绍兴也,所以越女的“新妆”可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第三四句写虽然有许多姑娘穿的是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衣服,可是因为这“丝绸衣”是反映“外在美”的,是丑姑娘也可以穿到的,所以不值得暗喻“主考官”的“时人”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能反映“内在美”的一串珠喉,才真正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样把“穿齐纨者(众多的参试举子)”与“采菱女”相比,就进一步打消了朱庆馀的“入时无”的顾虑。因此诗家评论: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写得也妙,可谓“珠联璧合”,成为诗坛不可多得的“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