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的定义是什么,升华的特点和条件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5 23:46:08

升华(sublimation)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是一个过程,力比多(libido)在这个过程中被导向诸如艺术创作或知识工作之类的、表面上的非性活动。就此而言,升华的功能好比是让过度的性能量有一个社会可以接受的逃逸活门,否则这些性能量就必须以社会无法接受的方式(变态行为)、或者在精神官能症症状中被释放。这样一种观点所导出的逻辑结论便是,完全的升华就意味着所有的变态与所有精神官能症的结束。然而,弗洛伊德对于升华的解释还留有许多模糊之处。

拉康在1959-60年的讲座中开始讨论升华这个概念。他跟随弗洛伊德的脚步,强调这个事实:「社会承认」此一要素乃是升华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只有驱力被导向社会价值所重视的对象,我们才能说这些力比多被升华了(S7, 107)。有了分享社会价值这个向度,才让拉康能够把升华这个概念与他对伦理学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见S7, 144)。然而,拉康对于升华的阐述仍然有几个不同之处。

1.弗洛伊德的说明蕴含了这样的想法,变态性欲作为一种驱力的直接满足形式乃是可能的,而升华之所以有必要,乃是因为这种直接形式为社会所禁止。然而,拉康拒绝了「满足的零度」这个概念(见Žižek, 1991: 83-4),他认为变态不只是用一种粗野的自然手段来释放力比多,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关系,透过这种关系与驱力关联在一起,而驱力本身就已经是语言性的,而不只是生物的力量。

2.虽然弗洛伊德相信对某些特别有教养文化的人来说,有可能达成完全的升华,但拉康认为,「对个体来说完全的升华绝不可能」(S7, 91)。

3.在弗洛伊德的说法中,升华涉及到把驱力重新导向一个不同(非性)的对象。然而依据拉康的说法,改变的重点并不是对象,而是对象在幻见结构当中的位置。换言之,升华并未涉及到把驱力导向不同的对象,而毋宁是改变了驱力所已经导向的对象的性质,这是一种「对象本身的改变」,这种改变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驱力「已经被标记的链结作用深深地标定了」(S7, 293)。就此而言,一个对象的升华性质并非来自于对象本身任何内在的特质,而纯粹是因为这个对象在幻见的符号结构当中所占有的位置产生的效应。说得更确切些,升华作用把一个对象重新安置在原物(THING)的位置上。因此,拉康对于升华的说法便成为「它提升一个对象……到达原物(the Thing)的高位」(S7, 112)。

4.虽然拉康赞同弗洛伊德把升华与创造和艺术(ART)联结在一起,他又进一步把升华与死亡驱力(DEATH DRIVE)也联结在一起(S4, 431)。要解释这一点,有许多例子可以举出来。首先,死亡驱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弗洛伊德自己升华之下的产物(S7, 212)。其次,死亡驱力不仅仅是「毁灭的驱力」,同时也是「从零开始创造的意志」(S7, 212-3)。第三,经由被提升到原物的高位,升华的对象发挥了一种魅惑的力量,最终导向死亡与毁灭。

今天词条:被假定知道的主体subject supposed to know(sujet supposé savoir)

被假定知道的主体这个辞彙(通常缩写为S.s.S.)很难翻译为英文。薛瑞登(Sheridan)将之译为「被假定知道的主体」,这是大部分以英语讨论拉康的著作所采用的翻译。然而,许奈德曼(Schneideman)却提出另外一种翻译:「知识的假定主体」,他的理由在于被假定的重点是主体,而不只是知识(Schneiderman, 1980: ⅶ)。

拉康在1961年引入这个句子,以便指出自我意识(德文selbstbewuβtsein)的幻象,以为自己在进行认识活动的时候对自己完全通透明(见意识CONSCIOUSNESS)。这种幻象缘起于镜像阶段,成为精神分析探究的重点。精神分析证明,事实上,知识(KNOWLEDGE,savoir)不可能从任何特定的主体当中找出来,而只能够在互为主体找出来(Lacan, 1961-62: 1961年11月5日讲座)。

1964年,拉康在界定转位(TRANSFERENCE),也就等于把知识归属于某个主体的时候,提出了这种说法;「一旦被假定知道的主体存在于某处,就会发生转位」(S11, 232)。这个定义强调,由于案主假定了某个知道的主体,才能够驱动整个分析的过程,而并不是分析师真正掌握了那般的知识。

「被假定知道的主体」这个辞彙并非指涉分析师本身,而是一种作用,分析师有可能在治疗中加以体现。也只有当分析师在案主的感受中体现出这种作用,我们才能够说已经建立了转位(S11, 233)。当这种状况发生,分析师究竟会被假定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呢?「他会被假定知道无人可以逃脱的一件事情,只要他开始对这件事情加以阐述,很简单,这件事也就是表义过程」(S11, 253)。换句话说,分析师经常会被认为已经知道案主言词当中的秘密意涵,也就是言词的表义过程,这种表义过程甚至连说话者都没有意会到。单单是这样一种假定(也就是假定分析师就是那个知道的人),在反作用力之下,了解到对于迳行「假定」的患者本身来说,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有时候,病人可能从精神分析治疗的一刚开始就假定了分析师就是知道的主体,甚至在之前就已经假定,但若是要建立转位的关系,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就转位而言,「当主体进入分析,他就完全不会把这个(被假定知道的主体)位置给予分析师(S11, 233)」;案主起初很可能把分析师视为小丑,也很可能保留一些讯息,好让分析师处于无知状态(S11, 137)。然而,「即便是质疑精神分析师可以让他自己增加一些没有犯错的感受」(S11, 234);但迟早有一天,案主会以为分析师某些偶然的表情姿势就是某种已经了然的讯号,这些表情姿势当中暗藏某种秘密的意图、某些不为人知的知识。就在这个时刻,分析师已经体现成为被假定知道的主体;转位关系于焉建立。

当案主不再假定分析师知道什么,因而分析师失去了被假定知道的主体的位置的时候,也就是分析结束的时候。

「被假定知道的主体」这种辞彙也强调了一个事实,这是一种特定的认识关系,它形构了分析师的独特位置;分析师觉察到在他和归给他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分裂。换言之,分析师必须了解,他所占据的只是某个人(案主)所假定知道的位置,而不要自以为他真的掌握了归给他的知识。分析师必须要了解,案主所归给他的知识,即便「被假定的只是」而非分析师实际拥有的知识成为整个分析过程的唯一支柱,并不意味分析师就此可以满足于一无所知;恰恰相反,拉康认为分析师应该以弗洛伊德为榜样,努力变成文化、文学和语言学事务方面的专家。

拉康也提出,对分析师来说,案主才是被假定知道的主体。当分析师向案主解释自由联想的基本规则时,他其实是在说:「来吧,说什么都行,说什么都妙」(S17, 59)。换句话说,分析师在告诉案主,要表现得好像他已经懂得这整个状况是怎么一回事,藉此让案主变成一个被假定知道的主体。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