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朝廷积弱,偏安一隅,却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幸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才勉强维持社稷江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便是这众多爱国志士中的一员,临死还写出《示儿》,告诉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词数量最多的诗人,存世有九千多首诗。因认为词是“其变愈薄”之体,要立意做个诗人,故存世词作不多,却尽是佳作。今天说的一首《诉衷情》,可以说是陆游一生的写照。“但许有身堪报国,岂知无力可回天”!
词作开篇一句,“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听着便让人豪气顿生,匹马万里,这是怎样的气概?
偏偏这还不是诗人的胡思乱想,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闲赋在家的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邀请共到南郑商讨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便立马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直奔万里前线。在南郑,陆游冒严寒、顶酷暑、踏山梁、跨坎坷,写下《平戎策》,希望实现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却在八个月后,被朝廷否决,梦想破碎,从此再未亲临战场。
那一年,陆游48岁。“人生七十古来稀”,40岁的苏轼开始说“老夫聊发少年狂”,39岁的欧阳修开始放浪形骸的写下《醉翁亭记》。在别人都言老,开始放荡江湖的年纪,陆游依旧热血不已,一人一骑,一剑一万里。
人生太短,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切却是“当年”。48岁的陆游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上前线,56岁的李白因再也等不及去了永王李璘帐中,41岁的陆秀夫方于危难之际秉持朝政,都太晚……
第一句的“当年”已给第二句的转折埋下伏笔,“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当年的貂裘已成旧衣衫,尘满色暗,再也没有机会重临战场。53岁重披战甲、再领三军的穆桂英,也只是演义,只是美好的幻想。
岁月流逝,最是无情,多少英雄壮志难酬。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只能抚摸貂裘回忆往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惆怅壮游成昨梦,戴公亭下伴渔翁”。
下阙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满心悲愤,一世苍凉。
“最是人间无情事,不许英雄见白头”。头发都白了,仍胡虏未灭,功业未成,“一事无成霜鬓侵”,泪流满面又如何?
63岁的屈原闻听楚国郢都被秦国占领,自投汨罗江而死;68岁的辛弃疾大喊“*贼!*贼!”,抱憾病逝;57岁的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告别妻子,流放新疆……
旧时豪情在,“一剑曾当百万师”;而今流年染鬓白,“此去元知万事空”。
最后一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纵满心不甘,却又如何?此时陆游已经70岁有余,虽自比黄忠,自认仍可持刀*敌,却已经被认为老了。
想起“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来。那时,80岁的廉颇于使者面前食米一斗、肉十斤,上马披甲,拉弓开箭,却被回复“顷之三遗矢矣”。后廉颇任楚将,虽“我思用赵人”,但赵国却不思用廉颇,终抱憾而逝。
和廉颇一样,陆游心在天山,却与天山终生无缘,连“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机会都没有。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陆游孙子陆元廷,听说宋军崖山战败,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于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战败不屈,投海自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