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遵礼守仪,中国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量谦辞、敬辞纷纷出现,并被广泛使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谦辞、敬辞使用不当,造成的失误屡见不鲜,常常贻笑方家。正确使用谦敬辞,是一个人良好文化素质的体现。这就要求使用者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熟知谦敬辞的意义和用法,能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准确使用谦敬辞,以体现礼仪规范、礼貌礼节,展现知礼、懂礼、明礼、行礼的良好风采。
准确理解词义,仔细区分谦敬辞。准确理解词义是正确使用谦敬辞的前提和基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掌握谦敬辞的具体含义和文化意蕴,做到知其意、明其理。
所谓谦辞,就是自谦的词语,用于自身;所谓敬辞,就是表示尊敬的词语,用于别人。谦敬辞具有尊人抑己的特性,敬辞尊崇别人,谦辞自降身份地位,两者具有单向性,不能互换使用。汉语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十分常见,要准确辨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意义。比如拙有笨拙、愚笨等义,拙作、拙见、拙荆、拙笔、拙著等均是谦辞。此外,小、贱、薄、敝、鄙、愚有地位低下、身份低微等义,与此相关的小女、薄技、贱姓、敝人、鄙见、愚以为、忝任等均属谦辞;而与令、拜、奉、贵、高、大、敬、屈、光、华、雅、玉、贤、芳、惠、恭等相关的令郎、拜读、奉送、惠存、贵姓、高寿、大作、敬候、屈驾、光临、华诞、雅正、玉照、贤弟、芳邻、惠赠、恭请等词语,多为敬辞,蕴含尊敬、尊重之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义弱化,还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变化也反映在谦敬辞中。比如,“千金”一词,本指钱财很多,引申为豪富或珍贵之意;南北朝时期,意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年轻男子;元明之后用于指官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则“飞入寻常百姓家”,通指别人家的女儿,是一种尊称。再如,“老公”一词最初是指宦官、太监,而现在多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和敬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卑鄙”指身份低微、出身鄙野。诸葛亮说自己“卑鄙”,实为自谦。时代发
展到现在,“卑鄙”一词的词义和感情色彩均发生了变化,现多指行为恶劣、人品低下、没有道德。只有其中的“卑”“鄙”仍单独保留了谦辞含义,如“卑职”“鄙人”等。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的谦敬辞已无法适用于当代,比如,古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妇女自称“妾”“贱妾”等,这些词语因带有歧视妇女的封建意味而被时代淘汰,已不适宜日常使用。
每一个词语的使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语境包括双方交谈沟通的背景、双方的身份和地位等。有时说话者的态度、语气、语调、表情等都会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改变语义。因此,说话者要在准确理解谦敬辞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境,准确合理使用谦敬辞,还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文雅、冷僻的謙敬辞,以免造成沟通障碍,影响交流。
首先,要分清交流对象。交流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文化层次、年龄、性别、身份等都决定着双方的沟通方式。如果对方受教育程度不高,在交流中使用“敬谢不敏”“忝列门墙”等高冷词语,对方会因不知其意而陷入尴尬。使用谦敬辞也要注意对方的年龄、性别,比如,同样是询问对方年龄,对长辈宜用“贵庚”,对老人,宜用“高寿”,对年轻女性宜用“芳龄”。汉语博大精深,很多词语看似意义相近,实则有着细微差别。只有区分身份地位之别,明确长幼尊卑之序,才能准确无误地使用谦敬辞。其次,要讲究内外有别。謙敬辞不仅仅适用于自己和对方个人,更多时候还包括与自己和对方紧密相关的亲戚朋友、事物、见解等。比如,“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华堂”敬称对方的房屋,“高足”敬称对方的学生等。谦敬辞对外使用较多,对内一般不使用谦辞,比如,在家称呼父母时,不能称“家父”“家母”,只有对外人称呼自己的父母时才能如此;只有和对方交流时,才可以称呼对方的亲属为令尊、令堂、令郎、令妹等;如果直接和自己的父母、对方的父母兄妹对话等,则不能使用这些谦敬辞。
最后,要分清时间场合。謙敬辞一般用在庄重的社交场合,或者谈论严肃的话题时才会使用;也多用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士之间,以凸显文雅郑重。如果和家人、好友、单位同事频繁使用谦敬辞,则显生分,缺乏亲切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障碍。除了日常口语交际使用谦敬辞之外,在一些往来书信,以及贺卡、请柬、贺信、慰问信、感谢信、喜报、祝酒词、祝寿词、欢迎词、欢送词等礼仪文书、商务文书,甚至公文中,也常常使用谦敬辞。使用时需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避免错用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