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释义】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大火星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天气转凉。
【出处】《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故事】三千年前,周朝成王时期,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
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所以,七月流火,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然而,如今“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所以此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
差强人意
【释义】差:稍微地。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故事】东汉初年,王莽窜汉,自立为王,奖励国号大新。汉室宗亲刘秀起兵,攻打王莽。当时,在刘秀手下,有一个部将叫吴汉,他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吴汉少时家贫,在县中任亭长。王莽末年,因为手下宾客犯法,逃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后来资用匮乏,便以贩马为业。往来于燕、蓟之间,每到一处结交豪杰。更始帝立,派使者韩鸿徇行河北。有人推荐吴汉,说:“吴子颜,天下奇士,可与计事”(《后汉书·吴汉列传》)。韩鸿召见吴汉,知所举不虚,当即任命他为安乐令。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有勇有谋,是个大将之材,刘秀这才开始注意吴汉,,后来吴汉在几次战斗中,指挥有度,连续打了几次胜仗。于是刘秀便拜吴汉为大将军,统领三军。
吴汉确实是个极为优秀的军事人才,经常为刘秀出谋划策,深得刘秀的器重。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门可罗雀
【释义】罗:张网捕捉。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之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故事】汲黯[jí àn]和郑庄都是汉景帝和汉武帝时的大臣。汲黯为人耿直,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就算是在皇上面前也坚持说真话。一次,汉武帝说起要招揽文学之士、尊崇儒学。汲黯却说:“皇上只是表面上施行仁义,根本不能真正效仿尧舜禹的政绩。”汉武帝听了,心中十分恼怒,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真是太过分了!”有人劝汲黯说话不要这么直接,汲黯却说:“皇上设立这些官职,难道就是想听百官的阿谀奉承吗?我的性命固然重要,但和国家大事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正因为汲黯这样忠正耿直的个性,朝中许多大臣都不喜欢他,但郑庄和汲黯关系很好。郑庄的先祖曾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后归属了汉朝。当时汉高祖刘邦下令所有人提到项羽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庄的先祖偏偏不从,因此被刘邦赶走。郑庄从小就以行侠仗义为乐事,为官后更是公正清廉,从不收取分毫礼物,也不给自己添置私产。每当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就会推举那些真正贤能的人,从不偏私。
可就是这样的两个好官员,在官场上却一直没能受到重用。
后来,汲黯和郑庄都因为一些事被罢官,家境也日渐贫寒。他们为官时,总有人想要巴结他们,因此家里一直宾客盈门。可等到他们罢官后,那些人就再也不登门了,他们的家门口总是冷冷清清,简直可以张网捕捉鸟雀了。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生发感慨:像汲黯、郑庄这样贤德的人,有权有势时宾客众多,无权无势时则门可罗雀。他们尚且如此,又何况普通人呢?
司马迁又联想到两人情况和下邽[guī]的翟公很相似,接着他讲述了翟公的情况。说一个叫翟公的人曾经是廷尉,家中宾客满门;后来他被罢官,就再也没人来了。谁知道没多久,翟公官复原职,那些宾客又想重新上门。翟公看透了这些虚伪的人,就在大门上写下这样的句子: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司马迁感叹说:“这样的事却经常遇到,真是可悲啊!”
【误读】不能误读为“门庭若市”。
怙恶不悛 【hù è bù quān】
【释义 】怙:坚持。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故事】这个成语和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建都立国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有关。
东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国君刘曜,依仗武力夺取了后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曜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对刘曜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曜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曜交战,使刘曜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
于是,刘曜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曜处拜谢。刘曜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曜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
刘曜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听后怒不可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曜却‘长恶不悛’,反而*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 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公元318年,石勒*了刘曜,建立起后赵政权,定都襄国(邢台)。
“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敬谢不敏
【释义】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时的婉辞。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坦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误读】“敬谢不敏”表达的是一种委婉而不失礼貌的拒绝,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故事】公元前542年,在鲁襄公逝世的当月,郑国大夫子产随同郑简公出访诸侯盟主国晋国,晋平公以鲁国国丧致衰为借口,没有接见他们。子产对晋国的态度非常愤怒,他命令随从将招待外宾馆舍的围墙全部拆毁,然后将随行车马统统赶入馆舍安放。
晋平公得知消息后,派大夫士文伯责问子产拆墙究竟是何用意。子产对士文伯解释说:“这次我们携带大量宝物来朝见盟主,可盟主却没有时间召见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召见。我们不敢不经过仪式便进献宝物。若将宝物露天摆放,便加重了我们的罪过。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却把接纳诸侯的宾馆修整得宽敞高大,像王宫一样舒适。库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馆舍周围点着火把,卫士们巡逻警戒,各种杂役有人服务,使者们来到之后,很快就能办完事情,从不耽搁,更不用说担心携带的礼品被盗窃或被风吹日晒了。可是晋侯的宫室绵延数里,来朝的诸侯宾客却像是住在奴隶的屋子里似的。门口进不去车马,车马货物又无法翻墙而过。雨淋日晒无法避免,加上盗贼横行,宾客进见又没有准确时候,要是还不拆毁围墙,就因为没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
士文伯将子产的话回复给晋国正卿赵武,赵武认为子产言之有理,派士文伯回去给郑简公一行道歉,承认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办好,并与晋平公一起用更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郑简公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