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为吉祥之树,梧桐木是名贵之木。《诗经·大雅·卷阿》云: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乡谚也说:“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早年,乡人于房前屋后常要栽植几株梧桐树,图的是吉祥如意,能带来祥和安宁。春日,梧桐树缀满一串串紫色的花朵,飘落一地紫金钟似的花瓣,就像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吟诵的: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夏天,它们枝枝叶叶交覆,遮蔽一方绿荫,给人们带来片片清凉,宛如南宋诗人陆游所赞美的:
入户桐阴渐覆床,乍敷笛簟北窗凉。
而到了秋天,梧桐成了这个季节最典型的标志。农谚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小时候,母亲常在深秋的小院里,清扫梧桐树下层层叠叠的桐叶,晒干后垛起来,留作烧火做饭的干柴。她边扫边念叨:“一层落叶一季秋,一场秋雨一场寒。老秋了,天凉了,该穿秋裤小棉袄了!”我们知道,梧桐的秋天到了,梧桐别样的美丽来了,我们挑选一叶叶、一帧帧,留作书签,留取岁月的记忆......
梧桐在古诗词里有多种意象,最为典型的它是报秋的使者。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安徽宣州登上谢脁楼,望见橘柚深碧,梧桐微黄,感念秋天来了,不由发思古之幽情,吟道: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北宋文学家晏殊倒是贪恋桐叶旋舞的凉风,他在一首《清平乐》写道: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金风送爽,梧桐飘叶,暑气消遁,凉气怡人时节,正宜把酒小酌,倚窗午睡。南宋诗人刘翰喜欢晚间枕凉早睡,他在《立秋》诗写道: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小乌鸦叫着,小凉风吹着,诗人睡得很惬意。睡醒了,他想去寻觅秋色,台阶上铺陈的梧桐叶,在月光中闪现荧荧秋光。南宋末诗人王镃想寻佳人、觅秋凉,找到了吗?他在《喜凉》云:
吹笛何人在小楼,夜深不下玉帘钩。
凉风敲落梧桐叶,片片飞来尽是秋。
佳人在悠悠飘来的笛声里,秋凉在片片敲落的桐叶中......
秋风起,桐叶飘,飘来的还有思乡之情。南宋诗人苏泂枕着枕着秋霜明月,夜不成寐,吟诵一首《秋声》,诗曰:
枕边无寐骨毛轻,露欲为霜月正明。
一叶梧桐如唤客,起来搔首听秋声。
这清霜没有家乡的甜,这明月没有故园的亮,这一叶叶异乡的梧桐像在声声召唤,诗人夜起独坐,听着秋声,想着故乡。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口碑不佳,写诗却有韵味,他有一首《于潜道中》云:
数家烟火深村里,几处牛羊落日中。
客久不归心事远,梧桐叶叶是秋风。
诗人在旅途中看到散落的几户人家,看到落日余晖中回家的牛羊,不由萌动了心事,梧桐叶叶旋秋风,诗人也想归家了。
秋风寒,桐叶黄,天凉应添衣,该准备御寒的衣裳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闺怨》虽然是一首著名的闺怨诗,可也能从凌凌凄寒里感受到些许温暖,诗云: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新妇在月光映照的寒窗下,给远征的夫君做寒衣,珍珠窗帘上映着梧桐斑驳的清影,也映衬出她茕茕孤影。为了赶制寒衣,尽早寄去,新妇不畏秋霜寒、剪刀冷,想着夫君穿上暄软暖融的棉衣,心里分外温暖。清代诗人方彦珍的《忆王孙·新秋即事》里也提到了梧桐,梧桐树被秋风吹得嘎吱嘎吱作响,预示秋意渐浓了:
忽讶鏦铮响远空。
戛梧桐。一半砧声一半风。
这梧桐嘎吱声是有通感的,我宁愿相信这是老母亲从梧桐的呜鸣中,听到了远在千里之外从军的儿子,身上铠甲碰击的声响,于是寒风中小河边,传来邦邦邦邦的捣衣声,那是慈母怜子的心曲啊!
梧桐落叶之声在古诗词里,还能听到许许多多的“愁”。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更漏子·玉炉香》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在《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吟: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这是离别之愁;五代词人李煜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是亡国之愁;北宋晏殊在《踏莎行·碧海无波》曰: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这是香闺中小女子之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南宋另一女诗人朱淑真在《秋夜》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是大才女的悲秋之愁;元代散曲作家徐思远在《水仙子·夜雨》感叹: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这是羁旅异域的怀乡之愁......梧桐之美,在这飘飘零零,点点滴滴,氤氲而起的秋愁之中。
只须三两叶,便可作秋声。
——清·屈大均《梧桐》
梧桐叶落,秋意愈浓,我们尽可以像唐人白居易那样:
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
踏着簌簌的桐叶做一次秋天的远足,看秋景、赏秋色,放飞心情。因为秋天是美,美了你也美了我,美了这个世界,那个屡屡遭受贬谪的“前度刘郎”放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