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籍的读后感结尾可以怎么写,怎样读科普类图书读后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17:48:51

在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科技委主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颙先生继续推出科普力作、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普图书精品创作工程“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之《减轻自然灾害》《滑坡灾害》。陈颙院士从多灾种谈减轻自然灾害, 推进全民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素质提高和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具体行动。

科普书籍的读后感结尾可以怎么写,怎样读科普类图书读后感(1)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存,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2018年和2019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陈颙院士连续创作了“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科普作品《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海啸灾害》《空间灾害》,对主要自然灾害按灾种进行了科学原理和减灾知识的生动普及,书中详细、生动地讲述了什么是地震、火山、海啸和日地空间系统,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海啸灾害和空间灾害的特点,以及如何减轻灾害、兴利避害、造福人类,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兼具,给人启迪,这是一套经典的教科书式的科普,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今年又值5.12全国防灾减灾日,陈颙院士继续推出在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之《减轻自然灾害》《滑坡灾害》两本科普力作。

在《减轻自然灾害》中,陈颙院士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提高。

首先,谈对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这部分对于从事减灾的领导和科技人员非常有用;第二部分面对社会公众,介绍世界历史上的近30个大灾害,但其目标不在于以案例的铺陈导入科技知识的普及,而在于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人类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共存关系,从而更好地领悟自然灾害的真谛,把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滑坡灾害》不限于讲“滑坡”,它的内容以重力作用为线索,以滑坡、泥石流为重点,阐释了重力作用下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因素、社会危害以及防治要领,是防震减灾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普书籍的读后感结尾可以怎么写,怎样读科普类图书读后感(2)

作为“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科普读物的责任编辑,我伴随了这套科普系列创作出版的全过程,感受颇多,归纳如下:

这是一套有关自然灾害的科普系列读物,立言“自然灾害”,又未拘泥于“灾害”的一般陈述,对“灾害”作为自然现象的科学价值和造福人类的现实意义也给予了必要的关注。这既是研究自然现象的认识论问题,也是兴利避害、对待自然灾害的方法论问题。

书中有大量精美又难得一见的照片、简洁而清晰的图件和直观生动的绘画,且均配有科学翔实的说明及解析,即便不读文字而仅看图片,就能够学习、领会书中的主要内容,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由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快速变化令人猝不及防,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破坏人类生活环境,就造成了灾害。那么,在强调防灾减灾救灾的同时,以科学、开放的态度,看到它们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

陈颙院士的这套书具有好的科普作品所必备的“四性”,即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其中启发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以哲学思想做指导,发人深思,触动思索。它采取激发公众的求知*和探索兴趣的写法,从生动性与可读性入手,采用多角度的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综览陈颙院士这套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科普读物,我们能够增进以下认识:

地球从诞生开始就是活动的,自然灾害是地球异常活动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自然灾害的必然性决定了它只可减轻,难以避免。自然灾害的轻重取决于三个因素——致灾因子、承灾体以及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易损性。致灾因子分别赋存于地球上部的三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由此决定了不同灾害的物理学变化。自然灾害的轻重程度还受制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分布的密度。致灾因子的物理成因、灾害形式、具体的减灾科技措施纷繁复杂,但减轻自然灾害的策略仍有共同规律可循——

防灾减灾科普不是软工作,而是硬任务。惟有防灾减灾知识得以普及,科学认识致灾规律,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才能从预防与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董青 地震出版社编审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公众号ID:kepuing>

科普书籍的读后感结尾可以怎么写,怎样读科普类图书读后感(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