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是《庄子·人间世》中所传达的一种理念,与庄子绝圣弃智,逸出尘外的隐士思想同出一辙。提到庄子,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另一位伟大而超然的思想家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传承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与老子同源,更在其基础上创立了庄学。他擅长通过汪洋恣肆的文风,瑰丽奇绝的想象,将玄妙的哲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之中,令人深思且回味无穷。
《史记》曾评价庄子道:“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可谓是一脉相承。想研究庄子的“无用之用”,我们首先要从源头入手,明白庄子对老子思想的传承关系;然后对照现实生活,探究“无用之用”在今天何以成为可能。
一、 无用是无为思想的一种阐发,是庄子为老子所做的一个注脚庄子的“无用”,正发源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它是老子在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体悟中所提炼出的大智慧,接近于最朴素的事实真理。要理解无为,我们应先了解无为中的“无”指代的是什么。
《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在《道德经》的概念中,近乎于“道”。
那么,“道”是什么?它在《道德经》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真正的“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可言说。但是,《道德经》八十一篇所要阐发的,正是“道”所具备的特征,它的一般规律,以及在事物中所起的作用。
1、无,即道,具备生发万物的能力,如同虚空一样
《道德经·第十一章》曾这样说: 轮毂因为虚空的存在方能转动,器皿因为虚空的存在方能盛容外物,房间因为虚空的存在方能称之为房间。我们只关注肉眼易见,作用分明的物质,却常常忽略虚空,而它才是涵容万物,使一切得以成立的基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显性的物质形成了事物的条件,隐性的虚空成就了事物的功用。有无相生,无是相对于有而存在的概念,如果没有无,有也将不具备其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无用之用”,便是“无之以为用”的一种延续与传承。虚空无用,然而虚空之用,是让一切事物在它基础之上形成,发展并具备一定的功用和价值。
2、无为,即法乎自然,符合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所悟之道,有着与自然一样的体性和规律,万物的生发衰亡,事物的因果律,都是道的作用显现。也就是说,万物有着它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即为道,倘若“有为”,就是在其自然规律之上加以造作,这种造作无论其动机的好坏,都是对自然的一种强抑,一种破坏。唯有“无为”,才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当自然规律得以顺利发生,即可让万物按照其本来的轨道运行,变化,发展。“道”正是因其不加造作的“无为”而达到让万物自化的“无所不为”。这种“无为而无不为”也便是“无用之用”的另一层含义。
3、无用,即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这样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所悟之道,是像虚空一样能够长养万物,同时又符合自然规律。当它在事物上起作用时,总是对多余的作以减损,对缺憾的弥补其不足,如同我们已熟知的能量守恒定理。而领悟大道的人,必然明白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最完满充盈的事物,就好似虚空一样,其作用永远不会穷尽衰竭。故而不争,就是使自己处于像虚空、自然一般,无为不治,无欲不争的状态。
4、无用,即守中,守住虚静方是守住根本
《道德经·第十六章》曾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无用,是秉持大道,无为不争,守住虚静。如此尊重顺应自然的规律,万物便得以自化,回归到它自身的轨道上。守中,到了王阳明那里,即为守心,《传习录》重点阐述的便是“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世代大德在追寻圣人之道上孜孜以求,他们所领悟的在名目上虽有区别,但无论是“道”,“理”还是“心”,都是真理的代名词,而落实到圣人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之时,先贤们都不约而同地趋向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抱一守中。作为历代先圣的后人,我们应当听取圣人言教,对什么是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笃实领悟,诚恳践行。
二、“无用之用”这一始于老子,发于庄子的古老智慧,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挥其价值?从对老子思想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无用”之于“无为”的传承关系。它是一种合于大道,法乎自然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不造作,不争,守住本心。
1、无用之用,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无目的论”,成为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学说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除了生长以外并没有其他目的。”认为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生长的过程,与植物一样,不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生长。
这一理论,其实质便是“无用之用”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教育,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直线的,指向单一的手段,而具备了开放性,变化性和丰富性,是一种符合儿童自然成长规律的育化过程。庄子在老子《道德经》的启发之下,所感悟的“无用之用”,正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而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如果能够像春风化雨,春耕秋收一样符合自然生长的规律,重视其成长过程,人格的塑造与发展,而不是某个单一固化,功利性的目的,那才是教育所能发挥出的最大作用。
2、无用之用,蕴涵着知止不殆的宏观智慧
无用之用,是在深谙天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明白知止不殆,方能长久的道理。“损有余而补不足”便是自然在寻求平衡的结果。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如若不能前往一线为民请命,便应当效仿先贤,守住本心,少私寡欲,甘于平淡静处,一同韬光养晦,充分发挥“无用之用”。
3、无用之用,蕴涵着纯粹的哲学观与艺术观
庄子“无用之用”的典故是出自《庄子·人间世》中的一段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棵冠盖如云的栎树,粗壮的树干有百围之宽,慕名前来观赏它的人们热闹如市,而平时对木材最感兴趣的匠人却并不理会。匠人对这棵高耸如山的栎树视若无睹,正是因为观其无用。而栎树在回应匠人时表示,正是因为它的无用,才使得它没有被世俗所砍伐,得以益寿延年。
艺术,就像这棵栎树,于世俗人眼中,并没有什么实在的功用,不能造房子,不能做器皿,也不能结果实。但它的“无用之用”却能够超越时间空间,超越一切语言。自古以来,朝代更迭,所有辉煌的王朝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艺术却留存了下来,反而具有了最绵长的生命力,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常常被理解为虚无缥缈的存在,它们在现实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显然是无用的,但它却是让人们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分界岭,我从哪里来?宇宙如何诞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这些无用的思考,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赋予我们以存在的意义。
三、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在已习惯为一切行为冠以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时代,我们急迫的让自己变得更为智巧,更为有用,在竞争中方能居于不败之地。当重读《庄子》之时,也许会对大巧若拙,大成若缺这样的话分外陌生,甚至产生疑惑;在读到“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之时,会禁不住自问,我是希望日增?还是日损?但只要我们愿意让自己的视野不要局限于脚下的一寸一地,而愿意爬出井台,看看外面的天,便会相信世间真有鲲鹏,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四、总结当我们知道无用之用便是知止,就不会罔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漠视生态系统的破坏,贪着于资源的榨取,而会尝试停下脚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当我们知道无用之用便是不争,就不会一味的向外索取与竞争,为了蝇头小利争个你死我活,而会懂得自我心性的调伏与提升才是幸福根本的源泉,会明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道理。“无用之用”是古代先圣为我们留下的伟大精神遗产,它的作用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恰似一台安全稳定的制动系统,为我们这辆高速行驶的时代列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史记•庄周列传》
2、《道德经》
3、《传习录》
4、《庄子·人间世》
5、《什么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