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真的必要吗?
如果再重复一下上述内容,我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书面与口头之间的平衡。但实际上,只靠习惯和惯性区分使用书面和口头的情况比较多。
不需要回答的单方面的通知或者针对咨询的简单回答等也只是出于习惯用口头形式进行。其结果,为了寻找对方或者等待对方的到来而花费时间的情况非常多。
另外,对于如上述采用口头的形式更好的情况,我们还有很大的重新思考的余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a中所看到的“相互即时通信”。这是否有意义,会根据对方方的水平及准备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即便是接受采访,有时我们会受到启发,有时则完全是消磨时间。头脑风暴也是这样。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聚集在一起,最后只会以闲聊终结。虽说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采用书面形式进行谈判是事实,但在口头联系中所产生的不准确性和模棱两可的情况,有时是非常危险的。
问题最多的就是在b中所所看到的“真心话”和“机密事项”。非正式的真心话反映了实情,正如在下一节中所述,这是日本式组织的特质,关于书面与口头的区别使用,这一点提出了本质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在这里,我想先指出如下三点:
第一,书面文件的内容通常不会马上公开。实际上,由于电子邮件具有亲自书写性,因此能够传达真心话以及机密事项。第二,需要客观判断什么是真正的机密事项。将无须作为机密的事当作“这件事我只在这里说”“要保密的事”“处于尚未公开阶段的事”,而想要将其当成秘密的倾向比较强。第三,只是想要逃避责任而选择采用不会留下证据的口头联系的情况也比较多。
在c中指出的“工作的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根据项目的推进方法而定的。如果工期比较紧,采用书面形式让对方遵守期限也不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与国外合作的联合研究项目中,大部分的联系都不得不通过书面形式进行)。
d中提到的溢出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反映了工作过多、超出处理能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有必要控制工作量本身吧。但是,这里也包含了书面形式的本质问题。关于这一点,我想在后面的部分进行讲述。
此外,也许有人会抱有这样的疑问:“在电视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会喜欢采用书面形式吗?”事实上,我们只要看一下电脑通信讨论会的盛况就会明白,这种担忧恐怕是不着边际的,不喜欢书面形式的人其实是持“腹艺”至上主义的老一代人。
不透明的日本式组织
在日本的组织中,通过书面表达的“场面话”只不过是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甚至源于虚构,而反映组织运动的实际情况的是“真心话”。
在内部成员之间,由于“不要说那么生硬的话”的规则,场面话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如果忠实地按照书面上的规则办事,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诚实的人显得比较傻”的情况。另外,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却严格支配着组织成员。而且,如果彼此之间不是能“推心置腹”的关系,那么是无法看到这些规定的。这些规定在很多情况下是对合理规则的否定,也是对既得利益者的现状维持愿望的反映。
外部的人不会明白组织的真正规则。我横向走过了日本的纵向社会(重视身份和上下级关系的社会),所以养成了一种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组织的习惯。我对日本式组织的这种特质深恶痛绝。外国人看日本社会,批判日本社会封闭、不透明,我认为这种批判完全是合理的。
但在这里我并不想挑战日本文化本身,这是超出本书范围的课题。我想要讲的是如下两点:
第一是日本组织中的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的区别使用与上述组织原理密切相关这个事实。前文我已讲过,即便受限于日本式组织的特质,我们书面化联络依然有很大的余地。但是这种书面化存在一定的限度也是事实。如果组织的规则不能变得透明,不能明确规定个人的责任和权限,那么我们就难以实现以书面为中心的工作推进方法。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当前的客观条件开始逐渐变得不利于日本式组织。关于这一点,我接下来会进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