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出行,不论远近,我都喜欢轻装简行,但却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便是书。去得近、时间短,比如周末回趟老家,或者突然出差一两日,便从书架上拿出最喜欢的一本带上;如若去得远、时间长,比如去远方的城市参加半个月的学习培训,那就会带上好几本,倘若读完了,兴许还会再买上一两本。只要有书相伴,旅途便不会寂寞。
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习惯。无论在候车厅、在列车上、在飞机上,还是在深夜的旅馆内,只要一翻开书,内心就会感到安宁和温暖。有时在旅途中遇到聊得来的友人,我会送上一本喜欢的书。以书交友,切磋琢磨,既不显得突兀,又能寄予情怀,是再美好不过的事。
我喜欢自由自在地阅读,不用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冥思苦想,也不用为了追求阅读速度而熬夜伤神,而是回归到阅读的自然状态,品味书籍的本真况味。有一阵子,我特别喜欢刘亮程的作品,走到哪里都带着他所写的《一个人的村庄》,闲暇时读一读,能够驱散疲劳,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另一阵子,我喜欢昌耀的诗歌,随身携带一本《昌耀的诗》,翻来覆去地品读,感受语言和韵律的优美,感悟饱经沧桑的情怀和生命意识。
记得有一次,我因工作需要,从北京出发,行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漠河,到帕米尔,到青藏高原,再到南海三沙,随身带的是张枣的《春秋来信》、周梦蝶的《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这三本书就像三个朋友,陪伴着我进行长途跋涉。在陕西,当飞机因意外迫降在咸阳机场的深夜,是周梦蝶的诗陪我熬过困顿与饥饿;在青海,当我因高原反应头痛欲裂、难以入眠的时候,是张枣的文字陪我度过漫漫长夜,远处的阿尼玛卿雪山在静夜中巍峨挺立,和我一起等待黎明;在三亚,当我在万籁俱静中熬夜写作的时候,是里尔克的书陪伴着我,为我带来灵感和启迪……纵然旅途中充满波澜,只要一翻开书,世界就安静下来。
对于我来说,阅读的意义一方面来自书籍内容,另一方面则来自书本本身。漫漫旅途,我所见到的河流山川、古迹今景、万象人间,和书中的残缺与美满、悲伤与快乐、失落与幸福、失败与收获……山水句段,在阅读中相互观照,紧密融合在一起,带给我人生的思考、内心的充实和美感的享受。与此同时,我也喜欢书籍本身带给我的美妙情感,比如翻书时书页轻微晃动的声音,比如一本书深夜躺在床头灯下的样子,比如一本精装书填满双手的质感……书籍就像个老朋友一样,让我感到温暖与亲切。
我常常觉得,只有真正打开一本书,才能听到遥远的竹简翻动,闻到阵阵飘香的翰墨,看到历史车轮走过的深深压痕。如同此刻,在深夜的西安,当我翻开孙皓晖所写的《大秦帝国》,喧腾战事、朝野纷争、历史风云,如同海浪般跌宕起伏,顺着时间的通道一下子奔涌到我的眼前——书中的情节,与脚下的土地和我沉静的内心,突然就有了某种神秘的感应。
来源:《阅读时代》2023年第06期
作者:若非(本文系作者原创来稿)
责编:杨一帆
编辑:邓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