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帖》,也名为《换玉笔架书》,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
书帖讲述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有点调皮;“早一报,恐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
此时的米芾,既不是那个拜石的米芾, 也不是那个向皇帝索砚的米芾,更不是在皇帝面前纵论“蔡襄勒字,黄庭坚描字,苏东坡画字……臣书刷字”的米芾,这是另一个米芾,带着饮食男女的烟火气,沾着小商小贩的生意经;这样的一个米芾,倒觉得更真实,更鲜活,更可爱,也更有趣!
“丹阳米甚贵”。在这类带着烟火气的书札尺牍中,即便是米芾这种大书法家,也要考虑生活中一日三餐都必须的“米”,也要顾及一家老小的温饱,这也印合了青原禅宗中“庐陵米贵贱”的哲理。
艺术源于生活,书法亦是如此。
纵观这些宋人的书法,不乏朋友问候贴、纸砚帖、花香贴、饮茶帖、美食帖,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没有浮华做作,没有名利角逐。有的是淡定、安闲、快乐、超然,这或许就是古人的生活观和艺术观,也是他们一直在追求的意趣。
(新岁展庆,祝颂无穷,壬寅跨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