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看手机停不下来;刷美剧韩剧国剧刷到天亮;每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等APP上各种节日买到剁手;一天不喝一杯咖啡或奶茶生活就缺了点什么;一天不上B站不发微博朋友圈不点赞不上小红书不刷抖音快手绿洲不发视频号不上得到不刷知乎这一天就白过了……
毫无疑问,你上瘾了。
电商、手机应用、各类学习APP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让每一个人都沦陷在自我世界里,忙碌不已专注不已。这种行为,近似于猫吞吃猫薄荷后,出现幻觉式快感;也类同于动物在饱餐后的懒散,都是上瘾的一种外在表现。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东西上瘾?在这些东西出现之前,我们是如何支配自己的零碎时间的呢?
显然,没有人愿意去追溯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外在有太多令人兴奋的东西琳琅满目而令人应接不暇,哪有功夫反思和追问?
为什么我们会上瘾?关于上瘾行为,从心理学上理解这一问题,将更能直击问题本质。
从生物学角度解答,所谓“瘾”,就是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或依赖性,也泛指浓厚的兴趣。
明白了“瘾”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准确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欲罢不能了。
因为,客观来说,如果人们对手机应用或某一外在事物的刺激上瘾,那么往往意味着,你已被某种人为设计捕获,神经中枢经常受到习惯性的刺激,正在像转轮上的小白鼠一样,欢天喜地地兜圈子。
尼尔·埃亚尔(Nir Eyal),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以及Hasso Plattner研究所,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大西洋月刊》、TechCrunch网站和《今日心理学》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技术、心理学及商业文章,广获好评。
瑞安·胡佛(Ryan Hoover),曾任撰稿人,长期为《福布斯》、《快公司》等媒体撰稿,系Product Hunt公司创始人。这两位学术与媒体大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他们合作了一本书,名字叫《上瘾》。在书中,两人解释了大众的手机应用行为轨迹:
——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点开某个App?
——这种行为和使用习惯最初是如何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产品让我们上瘾,但其他产品却做不到?
——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形成使用习惯,欲罢不能的秘诀到底在哪里?
《上瘾》一书中揭示了大量让用户形成基础使用习惯,以及“上瘾”的互联网产品背后,一些基本的设计原理。作者将自己的研究、咨询以及商业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悉数托出,并提出了“上瘾模型”(Hook Model)。
通过这一模型,产品可以通过四个方面使用户养成上瘾的使用习惯。而通过“上瘾循环”操作,最终可以让用户成为APP的“回头客”,并实现循环消费的终极目标。
相比于高昂的广告投入或泛滥粗暴的信息传播,这种产品上的隐性设计,更容易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上瘾而无法自拔。
所以,作为普通的互联网产品用户,当我们以身外人的眼光看待内行人打造的产品时,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因为这些“上瘾”产品中,往往暗藏了我们习惯养成的关键。
而无论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还是国内的小红书、唯品会、天猫、B站、快手、抖音等等知名互联网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了让用户上瘾的法宝:用户行为设计心理学。